吉先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有不少学者对“教师是园丁”这一隐喻提出质疑。但笔者认为,这一核心意义是行得通的,不必全盘否认。“太阳论”、“蜡烛论”等任何一个论点或都有其不贴切的地方,“园丁论”也不例外。我们需厘清其中的弊端,对教师“园丁论”去粗取精,不断加强“园丁”的培育技术,做一名新型园丁。
关键词 教师 园丁 教育技能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
“教师园丁论”,这是对教师的赞美与歌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标准和要求。提到园丁,我们会想到汗水、花圃、修剪、培育等词汇,这就好比一位教师在特定的教学场所对学生用心的传授知识、树德育人,从这一点来看,这一比喻贴切形象。但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众多学者对于这一论点也出现了分歧。
1对“园丁论”的质疑
目前对“园丁论”的质疑主要在于忽略了教师的形成性作用、学生的人权与自由以及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立发展等,详细分析这几类观点,有助于对我们如何做好“新型园丁”带来更多启发。
1.1忽略教师的形成性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个性发展以及性格形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把教师隐喻为园丁的一个弊端是,似乎只考虑到这颗种子长成的结果而较少注意到过程。陈向明认为,“‘园丁论隐含着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发展阶段是不变的,教师的作用并不是那么举足轻重,教师只是辅助植物的生长,而不能改变植物的基本特性。比如说,无论园丁多么努力的灌溉植物,都没法将一株牡丹培育成一朵玫瑰。他们能做的只是把这株牡丹培育地更好”此观点认为园丁对这株植物的影响是有限的,他们只能顺其自然的将植物培育成它本来的样子,而不能改变它本来的特性。
1.2身份的不平等
雷泓霈认为,把教师比作培育园圃的园丁,那么学生自然是园圃中的植物,把学生比喻成物,把教师比喻为人,存在着身份上的不平等。这种天然的不公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不平等,在隐喻中是人与物的不平等,在实际中是身份的不平等。园丁为了美观,为了整个苗圃的设计,掌握了每一颗植物的生杀大权,所有的植物都按照园丁的设计去修剪,整齐划一,没有个性与特点。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也较少考虑学生的主观意愿,而是按照自己的目标去要求学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苦不堪言。
1.3“园丁式”教育
谈到园丁,就谈到新时代的一种“园丁式教育”。毛文凤认为,“园丁式教育相较于以往灌输式教育有了很大进步,园丁式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决不干涉学生的独特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与活动方式。”“园丁式”教育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但过度的自由使学生缺失了约束,自由与自律的边界混淆,反而缺失了真正的自由。
2“园丁论”的意义
2.1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毫无疑问园丁是公认的勤劳与乐于奉献的形象,用园丁来比喻教师,这是公众心中对教师的赞誉,教师公认的形象与园丁的美好形象相契合。这是对辛勤付出的教师的一种认可和激励,是给教师的一种光荣称号。
2.2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赞美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师的标准与要求,教师对自己也容易形成更高的行为准则。园丁是整个花圃的指引者,他们必须有宏观的设计能力、精益的培植技能、吃苦耐劳的苦干精神,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保持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以及乐于耕耘的园丁意识等美好的品质。
3做一名新型园丁
当我们明晰的“园丁论”的弊端与意义后,才能更加清楚我们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教师园丁论”的利弊,我们要取精用宏。就像园丁也要不断精进自己的培育技术一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更新教育观念,做一名新型园丁。
3.1注重學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而非结果
教育学生就像培育花草一样,不能舍本求末,只注重结果而不在意过程。是的,我们不能把牡丹培育成玫瑰,也没必要改变每个学生的特性,但是我们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即使知道这是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教师的培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滕守尧的观点是,“学生好比一颗种子,它的生长机制和步骤早已蕴藏在体内。如果生长条件适宜,它就会发育成熟,由一颗种子长成娇艳的花朵或是参天大树;如果生长条件不合时宜,这颗种子就不会发芽或开花。”教师要努力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点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3.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做新型园丁,不能像传统园丁在按照自己的设计蓝图为整个苗圃修枝剪叶的时候,忽略了每一株植物的特色,不能让植物在这种禁锢下失去了自由与生机。学生想要的是支持与尊重,而不是命令与专制,教育不应泯没学生的天性,而应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特性给予同等的尊重。卢梭认为“自由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且自由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意识、独立的思维以及独立的判断力。
新型园丁要允许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天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养分,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花儿都长在同一片园林,却有各自的芬芳和姿态,才能共同描绘多彩的园林。
3.3把握自由和纪律的边界
过多的纪律会限制学生的天性,但纪律的松散会导致学生失去真正的自由。园丁适度的修剪、施肥、除草、杀虫会使花朵长得更加娇艳、小树更加茁壮,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管理、适时约束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但过多的纪律与条条框框却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禁锢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与创造力。因此,新型园丁要善于把握好自由与纪律的边界。
3.4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学生生涯的结束并非意味知识学习的终结,更意味着终身教育的延续。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学习前沿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终身教育不拘泥于教师学习的形式,而着重于教师终身学习的态度。教师学习工作坊、教师技术进修班、教师云学习教室、国培等等,都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
与此同时,新型园丁还得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去套用旧的方式与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将每一株花草培育的更好。我们很容易生活在舒适圈,但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新型园丁,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主动学习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3.5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教师具有模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学生需要吃苦耐劳的学习态度,教师更需要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园丁在风吹日晒雨淋的艰苦环境下播种、施肥、除草、修剪,教师备课、上课、考评、考核,都要有顽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切勿因为工作的繁杂而怨声载道。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繁杂辛苦,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双重透支,造成了目前部分教师的“隐形流失”状态,他们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充满了懈怠,对待工作消极懒散,虚以度日。吃苦耐劳的园丁必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责任心以及势必把花草培育茁壮的信心,去支撑一些实在疲惫不堪的时刻,并以此找到乐趣与成就感。吃苦耐劳是一种决心,也是一种坚持,教师除了有坚持到底的动力外,还得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园丁是对教师的赞誉,而新时代的新型园丁意味着对教师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努力做一名新型园丁。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1):13-19+72.
[2] 毛文凤.生态智慧与生态式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25-32.
[3] 滕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63-69+128.
[4] 雷泓霈.“老师园丁论”早该反思了[N].中国青年报,2013-09-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