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纯 温国旗 柳颖 由建伟
摘 要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形成的教学效能感对于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影响师范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教育实习中,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与效果、教育实习过程管理与评价等因素影响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变化。因此,应采取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强化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加强教育实习管理与评价等措施提高师范生教学效能感。
关键词 师范生 教学效能感 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源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一种知觉和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维度,即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越能够保持教学活动的持久力,更有效的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坚定从教信念,促进专业成长。师范生作为教师的储备力量,其在教育实习中形成的教学效能感会影响其正式成为教师后的教学效能感,提升师范生教学效能感有利于师范生未来的专业规划和专业发展。师范生教学效能感是指师范生自己对于教育影响人的一种主观看法和信心,指师范生对于自己未来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是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实习前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可见,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体验教学效能感的重要阶段,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教师职业,逐渐形成教师与教学的认知系统,从而促进其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因此,分析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能够提升师范生教学效能感,从而有效增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促进专业成长。
2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关于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较多,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李娜重点分析了个人因素,如性别、学历、教龄、人格特质等个人因素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罗银飞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剖析了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观因素包括归因方式、价值观念、从教动机、成就动机等。复杂的教育实习情境中,影响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因素众多,主要提取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即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指导教师指导方式与效果、教育实习过程管理与评价。
2.1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与师范生教学效能感有直接关系。师范生具备扎实的知识结构、娴熟的专业技能有利于自我信念的提升,有利于教学效能感的培养。
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师范生就无法顺利的进行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學效能感的提升。师范生应该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这是其从教的本体性知识,掌握相应学科知识才能保证其准确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师范生还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条件性知识,灵活运用条件性知识才能帮助其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选择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指导教学实施。师范生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生成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及反思而形成的个体内隐性知识,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个人经验、认识及能力的统合,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活动中各种抉择的个人信念。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需要依赖于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累积的经验,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并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通过实践性知识的良好构建,师范生能够深化对教学实践活动复杂性的认识,正确认识自我并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增强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认同感。因此,师范生知识结构是其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如果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与优化,就会使其在教育实习中感到挫败感,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职业,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的提升。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具备扎实的教师专业能力是衡量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也是师范生顺利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重要保障。师范生在师范教育阶段应该不断发展夯实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教学决策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但师范生在师范学校进行的各种模拟教学技能训练以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师范生往往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无法使其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习学校,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情境及其真实的教学对象时,师范生往往会产生紧张感与压迫感,迫使其采取“目标导向、教师中心”的单向教学设计,过于重视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对学情和环境预估不足,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无法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积极反馈。因此,师范生往往会出现无法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不能准确分析学生身心特点、无力应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情境、缺乏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等问题,不同程度上使师范生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产生教学挫败感、无力感、焦虑感等,降低个人教学效能感。另外,师范生需要具备角色转换能力,尤其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完成这种转换依托于师范生的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准备充分会实现顺利转化,否则会影响转换效果,甚至会出现角色冲突。只有顺利的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增强师范生驾驭教学工作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感。反思能力对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有一种反馈作用。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够帮助师范生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其自身的教育方法及教学活动,发现和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效地激起师范生的教学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并且为其改进教学提供有力的机会和条件,从而获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帮助师范生增强教学信心,从而提升其教学效能感。
2.2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与效果
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是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重要人际支持因素,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指导方式与力度、与实习生建立的“师徒关系”等都是影响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教育实习初期,师范生通过观摩和模仿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习得实践性知识,为其开展教学实习奠定重要基础,因此,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较强的教学能力对于师范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帮助师范生习得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为解决复杂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提供决策建议与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实习生提升教学效能感。而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生细致认真、全面具体的指导与言传身教,对师范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能够促进师范生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效果。另外,指导教师与师范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徒关系”,能够为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环境,指导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学风格、职业信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从教信念,使师范生形成对自我、对教师、对教学的认知评价体系。在实习生受挫时,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案,同时鼓励他们能够做好。这种言语劝说同样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学效能信念重新树立起来。和谐的师徒关系表现为师徒双方能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在双向互动中,指导教师不仅单向点评,还需要让师范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从而反思自己对于教学的个人理解并澄清头脑中错误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师范生教学反思的深化。松散型的师徒关系虽然也能帮助师范生完成实习任务,但是在这种关系中,师范生与指导教师双方缺乏一定的沟通,师范生对这种师徒关系产生不良的体验和感受,甚至对教师职业产生一定的失望感,从而降低教学效能感。
2.3教育实习过程管理与评价
对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与监督,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外部因素。明确具体的实习目标是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动力,可操作化的目标体系,能够使师范生明晰教育实习任务,全面准确把握教学活动,明确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增进对教师职业的深层次理解。加强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约束与规范实习生的行为,提供充分的教育实习时间,有助于师范生转换角色融入教师的工作环境,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实习中,充分體验真实的教师工作情境,从而提升师范生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另外,改善师范生实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保证教育实习时间,也有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体验,从而提升教学效能感。公平客观的评价机制对师范生教学效能感的提高能够起到激励与推动作用。如果实习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没有得到公正评价与及时反馈,无法从教育实习中体会从事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喜悦,甚至对教师工作产生失望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师范生一般教学效能感,从而整体降低教学效能感。
3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培养策略
通过对以上影响师范生教学效能感因素的分析 ,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3.1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
3.1.1夯实专业知识基础
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支撑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师范生需要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主题知识结构。教育理论是实践性知识形成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应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设置指向实践的应用性课程,开设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等课程,使师范生关注基础教育发展动态。
3.1.2加强教学技能训练
高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开展课堂教学奠定能力基础。首先加强以教育见习、微格教学训练为核心内容的临床实践。在教育见习中,师范生通过观摩课堂,吸收专家型教师的成功策略;在微格教学中,开展教学设计训练、说课、试讲、听评课训练,体验模拟教学情境以获取间接教学经验,制定详细的微格教学训练计划,保证微格教学的时间和提高微格教学的训练频率,增加师范生校内微格教学试讲训练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水平,从而培养教学效能感。其次,开展以案例分析、课例观摩、课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基础实践。在对案例、课例观摩分析过程中,师范生充分运用所学教育教学理论挖掘案例、课例中潜在的教育教学原理,在分组研讨、评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小组共同体的形式,分析讨论师范生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分享知识、观点、经验,促成师范生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内隐化。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如微博、微信、课程平台等,加强师范生对于自己教学过程中关键事件进行教育叙事,不断深化其自主自觉的教学反思。另外,可以突破一次性集中教育实习的局限,将教育实践课程分散到各学年阶段实施,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少到多,由简至繁,形成教师工作体验、现场学习与研究的教育见习与实习“无缝式”链接的教育实践体系,从而保证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与实施效果。
3.2强化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
首先,完善指导教师选拔制度。教育实习的指导老师选择具有严格的标准。指导教师必须具备政治思想觉悟高、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强等基本素质,才能胜任实习指导教师这一工作。其次,采用对话式指导方式。对话式的指导方法就是指以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平等为基础,以实习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指导教师引导实习生主动反思自身教学总体情况,帮其搭建教学的支架,不仅要使其明确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策略,还要通过平等对话,使师范生充分表达对教学的认识,深化反思。同时,在对话过程中,指导教师建立起较高的期望目标,保证师范生获得安全感,而不是体验一种权威的压迫感。这种对话式的指导方法,更有利于实习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在指导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独立性和提高其自信心,增强教学效能感。第三,建立和谐的师徒关系。我国学者曲霞认为,“在个人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上,合模式和谐的师徒关系作用最大。”在这种师徒关系中,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积极指导,二者之间默契配合,指导教师帮助师范生获得成功的教学体验,极大的提升师范生教学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