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波 周荐
摘 要 张志毅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词汇语义学家、辞书学家。他的学术思想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以理论为灵魂、实践为基础的交互研究;二是以学术思想史为制高点的创新研究;三是贯通古今中外的融合研究;四是以整体观为原则的宏观非自治研究;五是以系统性为统领的微观研究;六是追随时代脚步的前沿研究。
关键词 张志毅 词汇语义学 辞书学 学术思想
张志毅先生一生致力于汉语词汇学、语义学及辞书学研究,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研究成果丰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生先后在《中国语文》《辞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了《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5)、《理论词典学》(商务印书馆2015)、《语言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16)、《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等专著、论文集,以及《简明同义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反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反义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商务印书馆2004)、《新华反义词词典》(中型本,商务印书馆2004)等多部词典,其中《词汇语义学》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他还参与了《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晚年受聘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审订委员,并作为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主持《当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更是第二届“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先生从同义词辨析起步,“由这一点光,向周围辐射:同义词理论,词汇学,词典学,语义学,类型学,文字学,汉语史,等等。由点而面,由面而点;由实而虚,由虚而实。点点面面,实实虚虚地,整整地走过了五十个春秋!”(张志毅,张庆云 2007a)张志毅先生对教育事业、词汇学、语义学和辞书学研究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长期的教学研究生涯中,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学术思想。本文拟对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既是对其学术成就的总结,也是对先生的纪念。
一、 以理论为灵魂、实践为基础的交互研究
张先生一贯强调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在《语言研究创新论》(张志毅,张庆云 2016a)[1]一文中对该观点进行了充分阐释,他认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理论是科学的灵魂。没有理论的研究,只能是事实的描写,材料的堆积,感性的循环,技术的记录”。先生认为,严格来讲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研究,因为其中没有理论,并提醒我们牢记中国人记录了两千多年的彗星资料而结果却叫“哈雷彗星”的教训。对于一名研究者来说“学者只有长于理论模式,才能脱去匠气,生发学魂,孕育大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一个民族如果想站在世界的顶点,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总之,“科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理论体系的构建;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科研”。(张志毅2008)
先生在词汇学、语义学及辞书学理论方面多有创建与发展之功。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云2012)具有多项理论创新:义位结构论、义位定性论、义位语用论、义位演变论,构成了严密的词汇语义学理论体系。《理论词典学》(张志毅,张庆云2015)“理论”二字揭示了深厚的理论底蕴,李如龙先生(2015)评价该书:“面向古今中外,纵横有致;登临理论高峰,一览无余。”在多年的语言学研究及辞书编纂基础上,张先生创立了系统的辞书学理论体系。在《理论词典学》一书中,先生提出“辞书理论,是辞书科学动力的第一要素”, “理念演绎辞书,理念领跑辞书,理念升华辞书,否则辞书只能在低层次上循环”。在该书的“《现汉》的原型语义观”部分,先生指出原型理论对语文辞书的认识和编纂有推进作用,抓住原型语义这个释义的焦点,能够以点带面,以个体驱动群体,以原子拨动整体。《现代语文性辞书的整体观》(张志毅,张庆云1999)指出,传统语文性辞书编纂思想是原子观占主导地位,而现代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促进了辞书编纂整体论的发展,并提出了辞书编纂的宏观整体论和微观整体论。《语文性辞书的语义学原则》(长召其,张志毅1999)认为,语义学理论的高度决定辞书编纂理论的高度,是辞书编纂理论的支撑点。《语文辞书元语言的规则》(姜岚,张志毅2004)提出,语文辞书越是现代化,越离不开理论,并吸收现代词汇学、现代语义学及现代词典学的理论成果,总结了同质规则、科学规则、等值规则、整体规则、组合规则、简化规则等12种辞书元语言的规则。《同义词的界说和辨析》(张志毅,张庆云2007b)指出,要想编纂出理想的同义词词典,首先得解决兩个理论问题——一个是同义词界说,一个是辨别同义词的原则和方法。总之,从词汇语义学理论,到辞书学的宏观理论,再到指导词典编纂的具体理论,张先生建构了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先生认为“理论和实践是互动的”(张志毅,张庆云2015),所以他“重视理论而不轻视应用”(李如龙 2015),以理论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二者从不偏废。张先生从同义词词义辨析发轫,取得了辉煌成就,究其原因,他是真正吃透了具体的实践内容,真正吃透了汉语的实际,而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唯其如此,他才能每为文便归纳出若干条若干目,词义的分析更是条分缕析,纤毫毕现。“编纂辞书,对于词汇学家和语义学家,正如调查方言对于方言学家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张庆云1994)正是长期的辞书编纂实践为先生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成为他一系列理论升华的重要来源。同时,对词汇语义理论及不同类型辞书理念的研究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成为辞书编纂的理论指导和原则。深入而独到的研究,使张先生的理论饶有张力和解释力,这样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又使得张先生的辞书编纂既有理论高度和深度又脚踏实地。比如《同义词词典编纂法的几个问题》(张志毅1980)、《同义词词典的体例》(张志毅,张庆云1994a)、《反义词词典收的应是词的最佳反义类聚》(张志毅,张庆云1989)、《反义词词典的体例》(张志毅,张庆云1994b)等理论催生了一系列优秀如《简明同义词典》、《反义词词林》、《反义词大词典》、《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等词典,都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最好证明。好的辞书编纂并不是材料的堆积,而要有足够深厚的理论支撑。正如张志毅等先生(2005)总结:“编同义词、反义词词典又成了我们研究词汇、语义、词典的田野调查。整个过程我们对词义的认识发生了‘宏—微‘虚—实的互动升华。其中点点滴滴的心得已经写入拙稿《词汇语义学》里,还有些零零星星的体会将要写进《现代词汇学》里。反过来,词汇语义理论又指导着辨析词义。”
先生自称为“汉语圈里的洋务帮”,他说会一种外语,就是打开一扇知识的窗户。他不仅熟悉欧美语言学,还熟悉如今已遭冷落的苏俄语言学。苏俄在词汇学、语义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中国的词汇学、语义学影响很大。先生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俄出版了110多本词汇学和语义学专著,发表了1600多篇词汇学和语义学论文。在《词汇语义学》后记中先生感叹“俄国人在词汇学天地发现了那么多新东西!我们试图站在俄国人的肩上,吸收欧美人的营养,从学术思想史的高度俯瞰描写词汇语义学的中心——义位的多侧面和多层面”。他认为语言学者治学只有兼具三个视野,读三类文献:汉语文献、汉外文献、外语文献,只有把视野扩展到国内外多个层面,才能完成从学术平原至学术高峰的攀登。正因如此,他的研究视野极其开阔,研究对象及研究材料绝不仅限于汉语,而是游刃于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之间。而且研究成果多元化,除了主要的词汇语义学及词典学方面的著述以外,对汉外历时类型学也多有研究,《印欧语与汉语历时类型概论》(张志毅1987)、《印欧语中屈折变化的简化趋势》(张志毅1985)、《印欧语语音简化述略》(张志毅1983)、《格形态的简化趋势》(张志毅1984)等文章便是从语音类型、语法类型、词汇类型几个方面,揭示印欧语及汉语的特点、变化的类型及内在联系等,以此认清汉语独特的历时规律及共时规则。先生说他山之石,不仅可以攻玉,而且能够提高攻玉的速度、水平,使我们少走弯路,尽快赶超。所以西方的相关论著、前沿理论及学派观点等都受到先生的重视,并成为其学术研究的借鉴。
张先生又是打通古今的一位学者。他的古,不僅是说文、训诂学,还包括了金石之学在内的诸多学问。深厚的旧学根底铸成的饱学之士,在研究现代的学问时自然游刃有余。这一点与他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也与其学术师承有密切关系。先生硕士期间师从孙常叙先生研究甲金文、《说文通训定声》、《广雅疏证》等,形成了扎实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功底,所以张先生博古通今,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不仅自己编纂了多部共时性词典,还是历时词典《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的主要编写者;不仅在现代词汇语义及词典编纂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而且在词源学、训诂学等方面也多有创获:《词源学的流派和理论》(张志毅,姜岚2005)、《词的理据》(张志毅1990)、《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谢海江,张志毅1993)、《古今汉语词类活用同异论纲》(张志毅1993)、《〈说文〉的词源学观念》(张志毅1991)、《说文通训定声概说》(张志毅,张庆云1994c)、《〈段注〉的实用价值》(张志毅1994)、《“禹鼎”考义》(张志毅2016),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足以体现出先生深厚的古文功底。
张先生每研究一个问题,一般先追踪汉语文献,再追踪汉外文献,最后追踪外语文献。必定会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从外国古代至现代,将该研究对象的出现、发展及不同流派、不同观点做出或简略或详细的评说,真正做到中西融通,古今贯通。比如将“词类活用”现象置于古代国外象限、现代国外象限、古代汉语象限、现代汉语象限四个象限中进行考察,从历时角度,比较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同异;语境学说简史,从中国晋代杜预、南北朝刘思勰、唐代贾公彦到清代袁仁林,从欧洲中世纪哲学家弗雷格、维特根斯坦,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德国心理学家布勒尔到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等,对于语境概念的提出、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追溯;义位的大中小三种概念,从瑞典语言学家诺伦首先提出义位,到布龙菲尔德、美国奈达,再到中国学者高名凯、伍铁平,对义位概念进行了多方位界定。“读过张志毅先生的论著都能打开广阔的眼界,得到历史寻幽的享受。”(李如龙2015)
张先生的知识不仅来自中文,还有吸收和借鉴自西方语言学的养分;他的学问不仅仅是现代的,古代汉语的深厚学养是他攀登高峰的必要条件。先生的研究真正做到了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这也正是他在长时间里始终站在理论制高点上掌控未来,把握时代走向,率领学界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原因。
四、 以整体观为原则的宏观非自治研究
“颜色是在他的环境中‘闪耀着(正如眼睛是在脸上笑着)” (张志毅,张庆云2016b)这是张先生经常引用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强调在整体中认识个体,词语的研究也要放在世界整体里。他的学术研究也始终体现着以整体观为原则的宏观非自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思想。
“传统词汇学是微观自治论和原子论,只局限于词和词义内部,没有把词和词义抽象出一个系统。现代词汇学则进展到宏观非自治论、整体论和系统论,把词和词义研究扩展到它们的外部,即扩展到心理、逻辑、社会、历史、文化等,把词和词义抽象出一个系统。”(张志毅,张庆云2016c)张先生所倡导的非自治的宏观研究,一方面指词汇和词义研究的外部因子,如社会、民族、历史、文化、思维、心理等。另一方面指可吸收的相关学科的成果:语义学、语音学、语法学、语用学、心理学、逻辑学、认知科学、哲学、数学、文化学等。在甲骨文研究中,先生特别推崇郭沫若先生的方法,将甲骨文单字(词)跟殷代社会联系起来。词源学的研究,也同样主张超越语言内部的词源学,进行宏观词源学的研究,因为有相当多的同源词必须借助语言以外的自然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知识。《词汇语义学》同样没有把义位作为自治语言结构的一部分,而是在哲学、逻辑学、数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视角下的综合探索。除此之外,他还主张汉语研究应该不断地从各种尖端科学、新科学、哲学、逻辑学中移植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提倡从语言学外部和内部移植有活力的范畴、理论,以便推进本学科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研究。比如移植自语言学外部的概念:价值来自经济学,模糊、生成、离散、非离散等概念来自数学,配价来自化学,而先生在词汇语义学中提出的基义、陪义、义域的概念也是移植自音乐学中的基音、陪音、音域。移植自语言学内部的概念也有很多,如词汇语义学中的词位、义位、词素、义素、词位变体、义位变体等概念来自语音学的音位、音素、音位变体等范畴。先生善于通过学习和借鉴别的学科的成就来刺激本学科的发展,善于集合相近学科的理论精华。他引用培根的话指出:“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会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从肚子里吐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蜜。”(张志毅,张庆云2016a)正是因为坚持“采集百花酿蜜”的学术思想,所以张先生的研究往往打破学科界限,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涵盖了自然科学的许多内容。
辞书理论及编纂理念同样贯彻着整体观思想。先生认为词典学跨学科的特点极为突出,辞书研究和40多个学科理论相关。“传统语文性辞书的编纂思想是原子观占主导地位,现代语文性辞书的编纂思想是整体观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变导源于本世纪初以来的语言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的新思潮。”(张志毅,张庆云1999)张先生从辞书编纂的宏观整体论、微观整体观和辞书元语言整体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宏观整体论指出无论何种类型的辞书,都必须把科学、民族、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思想作为自己的宏观整体背景。受此宏观整体背景制约,已经没有纯粹的语文性辞书,只有语文性突出的辞书。语义场的整体观、等值语义链的整体观、组合整体观是先生对辞书释义的微观整体观进行的具体阐释,并提出语义场的整体观是现代语义学影响下的语文辞书编纂的第一新思想。
在诸多学科中,先生对哲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哲学尤为重视。将哲学看作“词汇学创新的思想源泉”“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他建议“当我们学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如罗素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如冯友兰、侯外庐的著作),知道了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中世纪的认识论之后,应该及早地把注意力转向现代西方哲学,读读语言哲学或分析哲学,主动接受英美和欧陆哲学的熏陶,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格登、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莫里斯、蒯因、密尔、休谟等哲人那里采集一些智慧的火种。”(张志毅,张庆云2007c)他强调现代词汇学的四大特色之一就是现代哲学特色,现代词汇学必须吸收现代语言哲学中较为公认的新成果,我们的词汇学和词典学的创新,归根结底要从科学哲学、分析哲学那里获得思想源泉。“如果离开现代语言哲学和现代语言学这个宏观大背景来研究词汇语义问题,那么就是宏观失控,难免闹出瞎子摸象的笑话。”(张志毅,张庆云2016c)一些词汇学的理论和观点本身就来源于哲学。比如,三个世界的理论,解释特称词时最早出笼的哲学观点“原始思维说”,再比如义位的模糊性也是以哲学为先导的新概念。
张先生的研究兼容了其他学科的营养,突破了自治的语言原子观,他的词汇语义研究和辞书本体研究都带有明显的哲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等特色,这些学科的理论或直接或间接为其所用,共同形成其创新、全面的理论体系和多元、立体的研究思想。
五、 以系统性为统领的微观多维研究
深入的语言探索既需要宏观研究,也需要微观的潜心分析。张先生词汇语义研究的诸多闪光点正是深入语义研究的微观世界寻幽探胜的结果。但是他的研究,绝不是零珠碎玉,而是以系统性为串联之绳。先生倡导要发扬《说文》的系统精神,使词汇语义各级单位构成宏观和微观系统,如“普、方、外、口、术、古、旧、新”九大系统及其子系统,聚合和组合系统,如“基义、陪义、同义、反义、类义、多义、上下义、总分义、交叉义、组合义”十大系统及其子系统。《词汇语义学》把词义看成一个系统,用多角度的观点加以分析,其研究中心就是义位的系统性,而不是单个的义位。“对于语言来说,语义单位本身并不重要,语义单位之间相互关系才是最重要的。系统性这一研究模式就是研究语义单位的相互关系的。义位系统是语言系统之一,是词汇系统的主要基础,是词义系统的主体……从整体论(非原子论)观点看,义位是属于语言整体的。因此一个义位(哪怕是最个别的义位),要得到正确的理解或解释,只孤立地看义位本身不行,而且要考察义位在词义系统中的位置,只有群体系统才给个体以质的规定性。”(张志毅,张庆云2012)《词汇语义学》一书中义位结构论、义位定性论、义位语用论、义位演变论四章就是从结构、性质、语用、演变四个方面对义位进行的系统、整体的研究。
“科学史告诉我们,类别显示着系统。” (张志毅,张庆云2012)分类也体现了一种系统性思想。先生对义位语义成分的微观进行分类和定名,将义位分为义值和义域,义值又分为基义和陪义。对义域和陪义也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义域分出大小域、多少域、伙伴域、适用域四类,陪义的研究也趋于细化,共分出情态陪义、形象陪义、风格陪义、外来陪义、时域陪义等10类。7大类24小类语义桥的提出将词项内部多义项的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同义词的辨析项目中,指出每条词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里各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将所有的差别項目总结出如下系统:3类意义,4个层次,27个细目,使得同义词之间的辨析细致入微而又具有系统性。在词义分类简史的基础上对义位进行了更为系统、科学的分类,从语义意义(义值、义域)、语用意义(组合意义、语境意义)、语法意义(范畴意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三个角度进行了划分。根据底层语义场中义位之间的关系,将语义场中的义位结构分析出同义结构、反义结构、上下义结构、类义结构、总分结构、交叉结构等共10种。
系统性也体现在对某一问题的多角度研究。比如义位,先生从6个视角给出其直观定义、操作性(或功能性)定义、属性定义、分析性定义、系统性定义、结构性定义。“以上六种定义,视角不同,提示了义位的面貌、功能、属性、组成、系统、结构,有利于理解和把握义位整体。”(张志毅,张庆云2012)《词汇语义学》一书中义位定性论一章全面揭示了该书研究对象义位的四种性质,即义位的语言性、系统性、模糊性和民族性,从而有助于科学地对义位定性。而义位的民族性则从基义的民族性、派生义位的民族性、陪义的民族性、义位聚合的民族性、义位组合的民族性、义位理据的民族性6个角度进行阐释。另外,先生对义位从静态的聚合和动态的组合进行了双向化的研究。词义是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坐标中形成的,对义位组合系统的研究抓住了义位组合的诸多规则,和义位的语境理论一起,促使词义研究从静态走到动态。而词位和义位的演变则是词位和义位结构体系的历时变化,历时现象中也存在着体系。
在辞书编纂方面,先生从《简明同义词词典》起步,编纂了一部又一部的同义词、反义词词典。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大规模地对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同义词、反义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辨,比如《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收现代汉语常用词3600多个,编成1300多组同义词,《反义词大词典》收词多达 1.7万条,3000组,《新华反义词词典》(中型本)收词15万条,从这些词典的编纂和释义可以看到他对词义微观世界所做的探索。但是词典编纂的操作性理论同样重视系统的价值。“现代科学、现代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词汇学、现代语义学,促使现代大师产生了新理念——词汇系统、语义系统新观点,跟传统编纂法分道扬镳,因而演绎出具有系统观的现代样板辞书。” (张志毅,张庆云2015)《同义词词典编纂法的几个问题》指出系统体现价值,让具有同义关系的义位在同一系统内互相关照,努力提升释义的准确性。《同义词的界说和辨析》强调讨论同义词不应该超越一种词汇系统的范围,同义词应当归结为描写语言学范畴,并且要特别注意研究中的系统性原则。《反义词词典收的应是词的最佳反义类聚》同样强调反义词的词汇系统应该是一致的,构成最佳反义词的各单位也必须具有系统的一致性。系统交叉的反义现象是虚假的反义词。
张先生对词语内部词义微观世界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而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又是立足于词汇语义系统进行的。这种细而不乱、密而不碎的系统性,正是先生词汇语义微观研究的突出特点。
六、 追随时代脚步的前沿研究
张先生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时刻关注着前沿科技、最新成果、最新学术观点的发展。除了给学生讲授“词汇语义学”“汉语词汇史”之外,他还有一门“语言学前沿”课程,要求学生定期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阅读外语院校办的期刊及外语杂志,阅读最新书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对问题的新见解。他要求学生这样做,先生自己更是如此,除了定期翻阅各类人文类的期刊杂志,还时常浏览自然科学类的书刊杂志,搜寻与他的研究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研究成果,吸收引进,为我所用。《词汇语义学》第三版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增加前沿信息。比如一些外文书刊在此期间出版了中译本,先生一一将其补充在参考文献中,如:英国学者奥格登(Ogden)和理查兹(Richards)的语义学名著The Meaning of Meaning,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了中译本《意义的意义》,2011年出版了俄罗斯权威语言学家阿普列祥新著的中译本《语言整合性描写与体系性词典》,补充了认知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义位组合系列规则的“体点序列”,等等。
先生对新知识、新理论和新的学术思想始终有着极大的热情,对当前的词汇学、语义学及词典学发展进程有着清醒认识,对一些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近十几年来词汇学领域的11个热点问题,比如词汇主义、词的离散性研究、词的同一性研究等进行了分析;对现代语义学十多种语义学流派,每种流派的特点及地位,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将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的新趋势归结为9种理论;了解世界语言学的8大新趋势,并指出词汇主义是首要趋势;熟知各种辞书编纂的先进理念,如学习型词典编纂的L2习得的新理念、元语言理念、语料库理念、语境理念、读者本位理念等;将当前辞书强国研究的热点理论归纳为12个。《词汇学的现代化转向》(张志毅,张庆云2016c)、《汉语词汇学的创新问题》(张志毅,张庆云2007c)、《词汇语义学的新进展》(张志毅,姜岚2006)、《词源学的流派和理论》、《谈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设》(郑文婧,张志毅2005)等文章及《词汇语义学》《理论词典学》等著作就是张先生对词汇语义学、词典学、术语学等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进行的前瞻性研究。
张先生时刻追踪学术前沿,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遵循科学进步的脚步而前进。学术研究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先生对研究方法非常重视,指出:“科学研究就是智能结构的再创造,科学方法就是其中的软智能结构,它的杠杆奇效有二:一是幫助我们在构建新智能结构时尽快创造出新思路,由此使理论知识尽快系统化;二是促使我们尽快开创新程序和新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新方法,促使理论知识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交融。”(张志毅,张庆云2015)“方法论是科学哲学或科学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认为它比科学本身更重要。因为它有助发作用。我们应该站在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等许多巨匠论多元方法的历史、地位、价值的高度,来认识某个具体方法。”(张志毅,张庆云2016d)在研究方法上,张先生特别推崇基于封闭域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演绎法及创新比较法。先生指出必须从内省式枚举法变为封闭域的定量统计法,如果只靠非科学的直觉,那么各种科学永远也不会达到当今的现代化的进步程度。并引用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扎德的话指出:“一种现象,在能用定量的方法表征它之前,不能认为它被彻底地理解,这是现代科学的基本信条之一。”(张志毅,张庆云2016d)他提出要把有限枚举升格为穷尽枚举,把直觉科学化,应当向现代统计方法靠拢一点,以使我们的论述多一点现代科学因子。定量分析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而更重要的是在定量分析之后要进行理论升华,即定性——定量——定性的升华循环法研究。在词典的具体编纂中,他推崇语料库的研究法。张先生认为,语料库方法对于各门学科是具有共性的方法,而对于词汇、语义学科则是重要的方法。他是词汇学界、辞书界较早用上电脑的学者,他的研究很早就用上了大型语料库,其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成就也得益于大规模的海量语料库。王东海、孙彩惠(2009)认为:“目前张先生的词典已经基本搭建起了作者风格平衡、语体平衡、时间平衡的几十亿字的语料库平台,这为他在词典编纂中准确、全面地确定一个词的义项及用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另外,先生也特别强调创新的比较法,共同语内部不同语域词语的风格比较、方普比较、方言之间的比较、古今词汇比较、地区之间的比较、语言之间的比较等。创新比较法也是先生的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对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异的比较,对义位民族性的研究,对缩略语各种语言共性与汉语民族特性的比较,对词的理据不同语言的比较,对词类活用现象古今不同的比较,对中外辞书的比较等。而且先生主张,比较要从新理论、新视角出发,经过比较,再上升到更新的理论,达到“理论——比较——理论”的良性循环。演绎法也是先生推崇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一,“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归纳法为主的方法,正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张志毅,张庆云2016d),谁再继续以归纳法为主进行研究,谁就要被现代科学远远地抛在后面。
张先生追随时代脚步而前进,因而他的学说有着坚实的、前沿的理论基础,他的研究有着科学而先进的方法,他的著述总有可信的结论,他的成就也推动了语言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张先生(2016b)在《词汇语义学的元理论——词汇语义学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中提出,理论来源于5个认知域。我们也将先生的学术思想归结如下:实践、继承、借鉴、移植、升华。既有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精华理念、思想的继承,又有对外国语言学先进观点、词汇语义学相关学术思想史和前沿成果的借鉴;既有对语言内部和外部相关学科知识的移植,又有实践基础上对理论的总结和理性思维基础上既有理论的升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张先生的研究正因为站在了理论的制高点,站在了学术思想史的制高点,再加上其广阔的学术视野,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从山峰上升起。
张志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财富除了他的学术著作,他的奋斗不息的精神,还有先生在辞书学、词汇学、语义学等方面的深厚学术思想,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
附 注
[1]下文提及同一文献不再一一列出著者及出版年份。
参考文献
1. 长召其,张志毅.语文性辞书的语义学原则.∥中国辞书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中国辞书论集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姜岚,张志毅.语文辞书元语言的规则.辞书研究,2004(5).
3. 李如龙.《理论词典学》序.张志毅,张庆云著.理论词典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 王东海,孙彩惠.从皓首穷经到脱去匠气,升发学魂——张志毅先生词典学思想研究.鲁东大学学报,2009(6).
5. 谢海江,张志毅.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研究方法论的转折.古汉语研究,1993(4).
6. 张庆云.喜读A.Л.谢米纳斯的《现代汉语词汇学》.世界汉语教学,1994(3).
7. 张志毅.同义词词典编纂法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0(5).
8. 张志毅.印欧语语音简化述略.外语学刊,1983(4).
9. 张志毅.格形态的简化趋势.外语学刊,1984(3).
10. 张志毅.印欧语中屈折变化的简化趋势.山东外语教学,1985(4).
11. 张志毅.印欧语与汉语历时类型概论.中国语文研究,1987(9).
12. 张志毅.词的理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13. 张志毅.《说文》的词源学观念.辞书研究,1991(4).
14. 张志毅.古今汉语词类活用同异论纲.古汉语研究,1993(增刊).
15. 张志毅.《段注》的实用价值.∥张志毅,张庆云.词和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16. 张志毅.《汉语词汇》的贡献与词汇学的新进展.汉字文化,2008(6).
17. 张志毅.“禹鼎”考义.∥张志毅,张庆云.语言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8. 张志毅,姜岚.词源学的流派和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 张志毅,姜岚.词汇语义学的新进展.∥《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0. 张志毅,张庆云.反义词词典收的应是词的最佳反义类聚.中国语文,1989(4).
21. 张志毅,张庆云.反义词词典的体例.∥张志毅,张庆云.词和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a.
22. 张志毅,张庆云.同义词词典的体例.∥张志毅,张庆云.词和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b.
23. 张志毅,张庆云.《说文通训定声》概说.∥张志毅,张庆云.词和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c(4).
24. 张志毅,张庆云.现代语文性辞书的整体观.中国语文,1999(4).
25. 张志毅,张庆云.柏拉图以来词义的新审视.中国语文,2000(2).
26. 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后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8. 张志毅,张庆云.理论词典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9. 张志毅,张庆云.语言研究创新论.∥张志毅,张庆云.语言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a.
30.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的元理论——词汇语义学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张志毅,张庆云.语言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b.
31.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学的现代化转向.∥张志毅,张庆云.语言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c.
32. 张志毅,张庆云.21世纪初汉语研究管测.∥张志毅,张庆云.语言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館,2016d.
33.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后记).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a.
34. 张志毅,张庆云.同义词的界说和辨析.∥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b.
35. 张志毅,张庆云.汉语词汇学的创新问题.∥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c.
36. 郑文婧,张志毅.谈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设.科技术语研究,2005(1).
37. 周荐.酒醇墨香开心智,一空依傍铸伟词——张志毅先生追思.辞书研究,2014(5).
(徐小波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山东 264005)
(周 荐 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澳门 999078)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