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员职业倦怠现象形成的原因

2019-10-30 04:35龚艳青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职业倦怠

摘  要:教务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职业群体,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务员队伍的利益、心理与情感诉求有了新变化,由于工作、生活、精神压力大与缺乏获得感导致了教务员队伍出现了职业倦怠,因此,要分析与研究高校教务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提升教务员队伍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务员  职业倦怠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027-02

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务员是我国高校一个不能忽视的职业群体,教务员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者,教务员在高校教务管理中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务员队伍的利益诉求、心理诉求与情感诉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务员队伍中出现了职业倦怠问题,分析与探索教务员队伍职业倦怠现象形成的原因,这对于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1   工作压力大

教务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转运站,教务员是“高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中枢神经”,教务管理工作主要沟通与协调教务处与学院领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务管理具有服务性、复杂性、时效性与重要性,其工作任务繁杂琐碎、责任重和压力大。教务工作涉及每年的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调整、学生各种考试安排与试卷档案材料整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任务艰巨,易发事故,致使教学秘书身心紧张,出现焦虑症和抑郁症。教学管理工作不是人们想象的纯粹事务性那么简单,教务管理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务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抗压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教务管理需要较强的技术性,教务管理系统更换非常频繁,要求教务员首先熟悉掌握,刚学会熟悉一种系统,没过几年又换了系统,使教务员应接不暇,这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务系统,要求教务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教务管理事无巨细,每项工作都要做到精准细致,来不得半点浮躁。教务工作无小事,任何微小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是涉及到学生成绩管理与教学时间安排,工作容易出现纰漏,一旦出现教学事故,对教务员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教务工作要求非常耐心与细心,但是,在工作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有些差错并非教务员本身能够独立解决的,而有些错误也不容易补救,如果沟通不顺畅,教务员有可能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务管理面向全院老师和学生,教务员要经常与学校教务处、学院领导、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既要落实教务处的工作,又要与学院领导经常请示汇报,还要与教师们多次沟通协商,与学生做反复解释工作,教务员有责无权,工作再辛苦也无人知晓,但一旦出现纰漏,各种批评埋怨随之而来。教务管理工作面广,压力大,有委屈也无从诉说,有时候领导不支持,教师不理解,学生不认可。另外,教育部本科评估以及诸多的周期性与临时性检查考核评比任务,时间緊,任务急,压力大,需要加班加点准备材料,每次评估活动搞得教务员老师神经高度紧张,身心十分疲惫。特别是在学生考试前,大多数教务员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担心考试中出现纰漏,战战兢兢。绝大多数教务员在工作中存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无事就是功。近年来,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化,教学程序要求越来越规范,教务管理工作量也变得越来越大,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配备等不够合理,实际上,教务员每天的工作忙忙碌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着,十分单调,辛辛苦苦,也很容易催生紧张、焦虑、烦躁、愤怒、憋屈等心理情绪。

2   缺乏获得感

教务员处于高效教务管理工作的最低层,教务员是高校里不上讲台的教师,属于教辅人员,教务员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指数比较低,他们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偏低。马克思强调:“‘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高校教务员学历普遍低,工作岗位十分辛苦,与教师相比,经济收入低、职称难以评选、晋升较慢,按时上下班,没有外出兼职的机会,也很少有进修深造与出外考察学习机会,教师有做科研课题的收入补贴,有科研奖励等额外收入,教务员仅仅靠工资收入,奖金等分配较低,没有其他额外收入,教师与教务员收入差距比较大,教务员职称晋升慢,教务员职称上升空间不太大,造成了教务员队伍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务员队伍出现工作散漫,质量不高或拖延抱怨的职业倦怠感。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务员队伍的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教师与教务员收入差距反差大。获得感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教务员的经济收入获得感是相对较低,导致高校教务员自身焦虑不安。列宁强调:“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教务员在学生层面还是在老师层面,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会感觉低人一等,教务员自身缺少对自己职业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高校教务员虽被大家也称作老师,但是他们不同于专职上课的老师,虽每天努力辛苦工作,却不能有一个明显的绩效,其工作成绩不如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绩效那样好量化,教务员上升空间小,发展通道狭窄,教务员在高校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目前看重更多的是教授、学科带头人,看重的教师与各级学校领导干部,作为教学辅助工作的教务员普遍不被看重,学校领导、学校职能部门、学院领导等大多忽略了这只队伍,在利益分配、政策激励与人文关怀做的不到位,这只被严重边缘化的队伍的社会认同感缺乏,工作得不到重视,因此,教务员在精神上反而有了更多的失落感,有获得而没有“获得感”。

3   家庭生活与精神压力大

高校教务员队伍普遍以女性为主,女性大多以家庭为重,女性承当的家庭生活份额比男性要更多一些,她们普遍比男性面临更多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中年女性教务员有家庭生活的负担压力的干扰,她们既是高校教务员,又是妻子,还是孩子的母亲,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既要处理好家庭中的各种关系,还要管好家务,同时要抚养教育好孩子。高强度的教务管理工作会导致女性教务员在家中扮演着不合格的角色,琐碎复杂的教务管理工作,使得自身身心疲惫,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家庭孩子,每天疲于奔命,奔波与家庭、孩子与学校之间,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学生考试与审核毕业生资格工作要做到严谨,反复核对,要做到万无一失,精神压力必然存在,一般说来,女性情绪化色彩浓厚,一旦工作上被院领导、教师与学生产生误解,当多种角色多重叠加时,致使女性教务员的心理的落差与焦虑增大,身心俱疲,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4   结语

分析与研究高校教务员队伍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其根本在于提出克服这只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务员队伍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关键在于优化高校的制度供给,制度带有根本性,全面进行高校体制机制改革,要从制度上做出规定,从政策上做出安排,制度政策精准供给教务员队伍,给高校教务员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改革压力型工作体制与机制,摒弃“一票否决”的思维观念,建立容错机制,实施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与体贴教务员的劳动,提升教务员的收入水平,关心教务员队伍的生活,缩小与教师之间收入差距,拓宽与畅通教务员职称晋升渠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2]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作者简介:龚艳青(1972-),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学历,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务管理工作,研究方向:高效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职业倦怠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