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摘 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生产服务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来源。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服务业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推动作用。但这一作用在不同地区间有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对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但中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西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创新 经济发展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生产服务业作为工业生产环节的中间要素投入,由于其与制造业较强的相关性,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工业化进程,对经济发展起着助推作用。[1]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创新和增长潜力,对国家创新系统的构筑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扩散者,在地区和国际水平上支撑了经济发展。学术界就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生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创新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生产服务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本文针对这一研究空白,分析了生产服务业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结合经验数据进行了验证。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
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就提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在于创新,尤其是根本性创新,一旦冲破一定的堡垒,就会引发创新群的出现,产业投资高潮也会随之到来,大量新企业诞生与成长,通过产业关联推动上下游原材料、设备、劳务等市场的发展,从而产生凯恩斯的投资乘数效应,最终产生拉动经济繁荣的景象。从现有国内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属于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2]
生产服务业作为工业生产环节的中间要素投入,由于其与制造业较强的相关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工业化进程,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的提高。[3]生产服务业为中小企业和合作伙伴提供了知识支持,促进了知识产权商业化,且为企业吸收知识提供了支持性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过程的知识生产和扩散。[4]因此,生产服务业创新将促进社会创新。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論,创新将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若生产服务业促进了地区创新,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生产服务业创新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三、分析方法与计量模型
为了衡量生产服务业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使用2002—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数据,借鉴方国斌和马慧敏(2007)的方法,对广义C-D生产函数进行变形修改,建立如下模型:
In(Y)=α+β1In(K)+β2In(L)+β3In(I)+Σβi Yeari+ε
其中Y为产出,为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K为资本投入,为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L为劳动投入,为各地区城乡就业人口数;I为生产服务业创新,即生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生产服务业行业增加值/生产服务业就业总人,β1、β2、β3分别衡量了资本、劳动与生产服务业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Yeari为年度控制变量。若假设1成立,β3应为正且统计显著。
四、实证结果
表1对本文的模型分各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进行了回归。从表1中可知,资本与劳动要素投入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显著正相关,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系数为1.009,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劳动力其次(系数为0.102,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生产服务业创新贡献比较有限(系数为0.069,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投资拉动型”。在不同的地区,资本要素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为相关(系数为0.918,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劳动要素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为相关(系数为0.334,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生产服务业创新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069,显著性水平为10%),上述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说,即生产服务业创新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东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222,显著性水平为1%),显著高于全国水平(0.069),表明生产服务业创新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这与本文的假设一致。但是中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152,显著性水平为5%),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显著,上述结果与本文的假设不一致,说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产业创新未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
利用中国各省2002—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生产服务业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2002—2007年,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各资本要素中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是投资。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领先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其优势一方面来自资本投资,一方面来自其创新能力。
第二,我国不同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具有重大差异,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摇摇领先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创新能力与生产服务业创新能力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第三,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能力越强,地区创新能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这表明生产服务业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这一作用在不同地区间有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对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但中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西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上述发现不仅说明了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发展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且从生产服务业创新这一角度分析了这一不均衡性,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由于其生产服务业发展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抑制了其地区创新能力,进而限制了其经济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为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
参考文献
[1] 钟韵,阎小培.我国生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3(5).
[2] 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
[3]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A].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5)[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 魏江,鲍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方国斌,马慧敏.基于技术创新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