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473000)任端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5月在我院急诊行洗胃的中毒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2~60岁,平均(40.25±9.46)岁。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0~59岁,平均(40.17±9.41)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洗胃护理,即了解患者中毒原因、时间,解释洗胃目的及方法,争取患者配合;备齐用物,按照洗胃流程进行操作:插入胃管-连接洗胃机-开始洗胃,直至洗出液体无色无味,洗胃过程中应注意患者面色,记录进出液体量,及时发现异常变化。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确定问题。急诊科内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收集近来急诊中毒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分析洗胃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洗胃液选择、插管深度、洗胃次数等。(2)循证依据。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学术期刊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和评价,选出最佳的实证依据。(3)小组成员依据查找的实证依据,改进洗胃措施,即:①洗胃液和胃管的选择。洗胃液为37℃~41℃生理盐水或2%~4%碳酸氢钠溶液,胃管均使用硅胶多孔胃管,经鼻腔插管选择26号,经口腔插管选择28号。②插管途径及深入。插管常规经口腔进入,如患者会咽部敏感,可经鼻腔插入;插管深度为55~70cm,即在原有基础上多插入10~15cm。③洗胃方法。患者首次洗胃后留置胃管,反复洗胃,每次洗胃间隔3~4小时,并与间断性胃肠减压方法联合使用,直至洗出液清澈为止。④心理护理。洗胃中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疏导,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心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洗胃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并发症主要有误吸、恶心呛咳、胃出血、咽喉部损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洗胃时间 观察组患者洗胃时间(27.71±5.86)min较对照组(34.67±7.35)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误吸、恶心呛咳、胃出血、咽喉部损伤、堵管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目前,临床上中毒的抢救原则是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减少毒物吸收,加速毒物排出,加强生命支持。其中减少毒物吸收和加速毒物排出是抢救急诊中毒患者的关键环节。与口服催吐方式相比,洗胃能快速清除体内毒物,阻止毒物吸收。但有研究认为,洗胃效果与洗胃方法和护理干预密切相关,科学的洗胃流程和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1]。鉴于此,给予急诊中毒患者循证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计划过程中以最佳的护理研究依据为基础,将其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和现实背景有效结合,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洗胃时间较短,误吸、恶心呛咳、胃出血、咽喉部损伤、堵管发生率均较低,说明通过循证护理干预,可缩短洗胃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通过将洗胃液改为37℃~41℃生理盐水、选择合适胃管,能减轻刺激,避免咽喉部损伤、恶心呛咳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将插管深度改为55~70cm、使用经口腔插管,能有效、彻底清除毒物,提高洗胃效果,同时减少胃出血、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反复洗胃与间断性胃肠减压方法结合运用,能进一步减少毒物吸收,减轻胃黏膜损伤;同时通过循证护理干预模式,还能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在急诊中毒患者洗胃中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缩短洗胃时间,减少洗胃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