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安通
正安县和溪镇马鞍村新任第一书记伏效平(右一)走访贫困户。(赵永章 / 摄)
天楼山下,芙蓉江河谷,山高坡陡,十亩见方的小坝子都难觅踪迹,这就是正安县和溪镇马鞍村。过去的马鞍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3892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1095人。
2016年初,马鞍村依托和溪镇引进的杭白菊加工企业,在靠近芙蓉江边的400亩土地上,种下了成片杭白菊。然而,半年下来,由于土质、气候、管理、市场等因素,杭白菊的种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收益,马鞍村第一次产业发展宣告失败。
转机出现在省委宣传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进驻。2016年4月,贵州省委宣传部携手遵义医学院、省公路局、省农信社等6家单位,深入正安县25个村开展驻村工作。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支撑,党员干部们必须带头在这陡坡里‘刨’出生机。”时任省委宣传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马鞍村第一书记李刚语气坚定。
如何破解马鞍村产业发展难题?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李刚带领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干部走遍了村里的贫困户,反复研究想办法,总结经验,最终成功探索出了马鞍村“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
“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将国家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实现“集体投资、能人投力”的“生产要素两投入”,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集体、村民(贫困户)、能人共同分红的“利益共享三联结”。从而形成发展脱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精准脱贫“三位一体”脱贫攻坚新格局。
顶着炎炎烈日,正安县养鸡能人李家镇每天都要去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里“巡视”一番。
李家镇是土生土长的正安人,上世纪90年代初外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核桃种植和养鸡技术,2017年,在政府“雁归兴贵”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引导下,他返回家乡成立了正安县程丰达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起了核桃林下养土鸡的种植养殖产业。
在驻村工作队以及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李家镇开始和村里携手合作,抱团发展林下鸡养殖产业,采取集体出资、能人出力、联结贫困户的模式,将产业做大做强。
“我们养殖基地捆绑了75户贫困户328人。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1800元,村集体每年还可以分红7.5万元。”李家镇说,养殖基地的资产属于集体经济的性质,村里将脱贫产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把经营权承包给能人,集体拥有资产的所有权,能人和镇里、村里签合同,贫困户、集体和能人按约定的比例进行分红。
通过“两投入三联结”的模式,既能防止“垒大户”“套散户”的情况发生,解决扶贫资金流向何处的问题,也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
“这种模式是可持续性的,村民每年都能得到收益。对于我们合作社来讲,在快速壮大合作社的同时,还有市场占有率。”对于这一模式,李家镇很是认同。
如今,在驻村工作队以及村支“两委”的带动下,马鞍村还发展起了核桃、辣椒、白茶等多个产业,正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马鞍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14年的6521元增加到2018年的1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