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打出“组合拳”

2019-10-29 08:15章国纲彭珊汪瑞梁
当代贵州 2019年32期
关键词:黄桃毕节组合拳

文_章国纲 彭珊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 汪瑞梁

毕节金海湖新区聚焦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野生猕猴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天麻、冬荪种植和林下养蜂等林下经济,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带动更多农户稳定增收。

磅礴巍峨的乌蒙山,是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根,“靠山吃山”自古以来是这方群众的生活方式。

如今,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只是靠山吃山的“吃法”不一样了。

猕猴桃基地成“绿色银行”

8月清晨,毕节金海湖新区岔河镇双华社区野生猕猴桃基地,茫茫薄雾如青纱般散落林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翠色欲滴。

“发展猕猴桃产业划算多了,相比以前种包谷,利润翻了三四倍!”望着挂果的猕猴桃,双华社区居民张同心感慨万千。他指着长满猕猴桃的山坡告诉记者:“这里以前都是玉米地,现在,已经变成了野生猕猴桃基地。”

当地政府组织群众以野生猕猴桃林为中心,大规模发展猕猴桃种植,加快野生猕猴桃基地建设。这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当地群众各家各户用自己承包的土地参与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抱团发展,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我从2015年参与种植,去年便收入2万多元。”尝到了“甜头”的张同心,今年把剩余土地全部用于猕猴桃种植,共种了26亩,成了猕猴桃种植大户。

“我们的猕猴桃不打农药,口感好,很多人都喜欢。”双华社区居民张时东告诉记者,猕猴桃成熟后,除了合作社统一收购外,他们还紧盯省内外市场,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进行宣传,把部分猕猴桃销售到湖南、广东等地,每斤售价8—10元。

“我种了23亩,今年预计收成15000斤。按市场价每斤3—4元算,可收入5万—6万元。”看着硕果满枝的猕猴桃,张时东满面笑容。

据了解,双华社区现有野生猕猴桃10000亩,人工种植10000亩。猕猴桃基地已成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覆盖了全社区140余户群众,其中贫困户20多户。

“合作社+农户”助推产业发展

在岔河镇塘丰村,500多亩果园郁郁葱葱,桃树、李树、葡萄树成片分布在山间。当下正是黄桃成熟的季节,桃林里一个个金黄色的桃子挂满枝头,不时有游人前来采摘。

该果园由当地群众成立的“黔苏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负责人王明顺告诉记者,这些地以前种玉米,现在种果树,收益比以前好多了。“什么最赚钱、市场最需要、最适合这里,我们就集中力量发展什么。”

2017年,王明顺邀请江苏人姚林到老家投资农业产业,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了当地群众20余人就业,每人每天工资80元。合作社的“黔苏缘”之名,由此而来。

“我们桃林种有黄桃、梦富士、冬桃等多个品种,确保一年四季都有产品。”今年67岁的姚林,已从事水果种植23年,是果园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他告诉记者,今年黄桃盛产期亩产可达7000—10000斤。

“现在,我们的水果已销售到贵阳、毕节、六盘水等地。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果园规模,带动乡亲们发展。”王明顺说,下一步,他们准备发展林下养鸡等产业,形成种养一体化的稳定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增产增收。

在距塘丰村不远的足纳村,5000亩无籽金刺梨遍布山野。当前正值挂果时节,枝头一簇簇嫩绿的果实承载着一方群众的致富梦。

“我家有5亩地种刺梨,去年纯收入8000多元,我们村民组有收入一万多元的。”村民杨茂奎告诉记者,果苗由村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维护也由合作社负责,群众参与种植和采摘,果实也是合作社统一收购,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据合作社负责人樊旭介绍,刺梨亩产1500斤,按每斤2元计算,每亩地年产值可达3000元。

毕节金海湖新区岔河镇塘丰村的果园郁郁葱葱,当下正是黄桃成熟的季节。图为游人前来采摘黄桃。(章国纲/摄)

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越做越强

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贫穷落后,是金海湖新区文阁乡海坝村过去给人的印象。

如今的海坝村,宽阔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一栋栋独具特色的黔西北民居屹立山麓,各类产业越做越强。

森林覆盖率高,降雨量充沛,为海坝村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近年来,海坝村充分发挥生态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错季产业,实施了天麻、冬荪种植和林下养蜂等8个扶贫项目,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

“利用我们村森林覆盖率高、林下土地肥沃的优势,大力发展山地林下经济。现已种植冬荪375亩、天麻1200亩……”海坝村村主任杨璋算起了“经济账”。

杨璋告诉记者,现已有368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贫困户274户,有90余人常年在合作社务工。通过抱团发展林下经济,目前村级集体储备资金已达20万元。

“‘靠山吃山’这个词,以前听起来似乎有些贬义。可是现在看来,还真是家乡的大山成就了我们。”杨璋说。

为保护生态环境,筑牢“山中寻宝”的基础,2017年以来,海坝村共实施退耕还林2510亩,年补助资金达60余万元,受益贫困户124户306人。如今,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8.5%。

“我们村将继续贯彻乡党委提出的地里种树子,林下养蜂子、种豆子、撒荞子、栽辣子的‘新五子登科’发展目标,不断壮大林下种养业,确保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杨璋说。

猜你喜欢
黄桃毕节组合拳
种业振兴,山西打出组合拳——访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军
打好红色乡村发展“组合拳”
为群众办实事,崂山区打出“跨域通办”组合拳
炎陵黄桃促增收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桃之夭夭
炎陵黄桃香飘万里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