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的新范式

2019-10-28 01:54尚宇辉陈博李克军
职业时空 2019年4期

尚宇辉 陈博 李克军

摘要:世界在变,世界高等教育在变,高等教育形态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新的教育形式。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启动,使传统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面临极大的挑战,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现代教师教育转型的新范式。 文章阐述了传统师范教育和现代教师教育的异同,并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索产教融合、协同培育的“学习管理师”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未来发展等角度总结了“新师范”的培养体系,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

关键词:传统师范教育;现代教师教育;学习管理师;新范式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高等师范院校要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近年来通过U-G-S师范教育改革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不断探索,对未来教师的发展、理念、态度和方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推动未来教师着重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升学生学习效能两个方面,对学习者进行持续的过程管理,即教师职业向“学习管理师”的定位逐渐转型,这既是未来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信息化2.0时代人机交互模式下,教师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一、师范教育转型的背景与动因

师范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培养合格师资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程度决定着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新时代师范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受到办学传统、办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师范教育的弊端也逐步凸现出来,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是迎合新时期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目前师范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的前瞻性和准确性不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对师资要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师资,难免出现一些不适应的表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没经过全方位调研导致与社会需求不适应;课程设置不合理,实施不到位与培养目标达成度不适应;来自中小学师资不足,教师技能训练不够与教学资源需求不适应;制度不完善,监控不到位与质量保障有效度不适应;学生从教技能差,毕业后不能胜任岗位与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适应;教学团队的教研能力不强与为基础教育服务诉求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师范教育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推动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实现师范生培养的现代化。

(二)师范专业认证的客观要求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开启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的序幕,将师范类高校推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办法》明确指出要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而与《办法》的要求相比,我们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教学方式方法比较落后;实踐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合理,训练量不足;教师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下降等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也阻碍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做好师范专业认证的工作,就要落实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型,以尽快达到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

二、传统师范教育与现代教师教育的异同

传统师范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封闭的、单一化的教育,而现代教师教育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放的、多元化的教育体系[4]。

(一)传统师范教育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理念主要是职前培养,依据当下的教育观念,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从而拿到一纸学历文凭,或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就意味着可以从事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并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这种培养理念导致了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只要获得相应的资质,就可以从事相应的教师岗位。同时传统的基础教育只是追求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为基础教育培养大量人才的地方师范类高等院校的现代教育体系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创新能力始终是短板,特别是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来临之际,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教育在教师队伍培养、中小学课程设置、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还未做好充分准备。长期的惯性思维使得一线教师对于新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与学习动力不足,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内在关注度不够,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专业内涵建设等常常流于形式和表面,开放性、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不完善。

通过对基础教育的调研,反映基础教育质量的标准仅停留在期末成绩和升学率上,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质量极少去关注,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方法运用、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多元化的影响如何正确的认识与对待。同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配置不同标准的信息化产品,导致教育信息化数据散乱,缺乏整体、统一规划,数据时代,区域、校际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从而高等师范院校不能很好的掌握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导致当前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中心轻学生中心、重高校培养轻多方协同育人的现状。

(二)现代教师教育的特点

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了通过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实现协同创新的培养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主要任务。因此,现代教师教育不但注重职前培养,更要注重职后培养。现在师范类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断的探索“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形成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单位和师范类高校协同培养的一系列举措,确立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建立了“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发展的角度定位了培养目标,全方位的培养适应未来教师岗位的创新型高素质优秀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需求导向,主动对接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优化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模块化的课程集群,依据专业的发展前景,借助如MOOC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尔雅通识课程平台等优秀的课程资源平台,引入教师教育前沿的相关网络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可选择的丰富课程资源,而且拥有了国内外名校的优秀师资。

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的利用微格教室、微课录播室、教学软件等资源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加强对“三字一话”等基本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借助与基础教育部门合作的顶岗实习平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的训练,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下,通过基础教育部门的名师、骨干教师等优秀师资和高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联合对实习师范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形成校校联合培养的有效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传统师范教育是一种滞后的职前培养体系,而现代教师教育是一种超前的、未来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方面,传统师范教育定位在适应经济社会的知识型教师,而现代教师教育是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未来的需求导向,适应未来发展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在课程体系方面,传统师范教育是单一的、相互独立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传授型课程,而现代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多元化的、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能力型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师范教育只要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而现代教师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现代教师教育不仅吸取传统师范教育脚踏实地的经验,更要不断创新、超前培养、面向未来。

三、师范教育转型的路径:产教融合协同培育“学习管理师”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满足基础教育新发展形势需求,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学校与北京乐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设现代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协同打造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形态——“学习管理师”。

学习管理教师,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未来教师的一种新形态。借助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多学科教育思维的融合,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效的提升学习效能、适应未来社会能力。具备丰富专业领域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习动机等健康成长的综合能力。

(一)基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专业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的总指导,是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依据,体现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学习管理师”是在目前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之上,培养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人文情怀、前沿的技能应用、具备较强专业性、综合教学指导能力与学习动机引导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因此,优秀的学习管理师,不仅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优秀的“教师的基本素养”,更要精准把握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掌握前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的专业知识拓展、持续学习与创新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前沿性”和“弹性化”特征的课程设置

基于教师培养标准,培养有前沿交互能力、符合STEAMS课程研究讲授能力、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授课的实践能力和优秀人格的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前沿性和弹性化的统一。

(1)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多元化。在学习管理师的课程设置中,有关于教育本质及目标的科目、有关于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的科目、有与现代社会课题和社会-学校-家庭课题对应的科目,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但设置独立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还将实践训练融入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促进专业学习中的理論知识与其他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运用其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弹性化。学习管理师课程可整体植入师范专业已有课程体系,以专业原有课程与学分设计原则为基础,增设或替换相关课程,融合机制灵活。从选课方式来看,主要分必修课、选修课。规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获得要求学分方可毕业。学习管理师四大科目群与已有专业非必修课程学分可以相互替换,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另外,学习管理师课程群实行4年一贯制的教育,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是交叉贯穿在整个本科课程学习阶段中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师德情怀与人文素养、科学技术能力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创新能力,增强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提升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学习管理师培养的课程授课方式方法一般是借助于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尔雅、雨课堂等网络在线课程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实践教学一般采用真实的情景、案例或项目进行研讨、角色表演、过程反思等形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融入其中,亲身感受与体验,其目的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采集、分析、表述、分享、反思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但摆脱传统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枯燥与乏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基于“贯通式”和“反思式”的实训要求

重视通识教育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未来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学习管理师”的重要培养途径。因此,特别强调通识教育、教学实训和教育实习课程内容及学习的要求。

(1)通识教育贯穿培养体系。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在道德情怀、人文素养、科学技术、艺术情操等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管理师”的培养体系中通识教育课程贯穿始终,如当前社会问题剖析、信息检索、信息素养、数据分析、教学设计、微课制作、微课赏析、学情分析等一系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自由选择相应的课程、修够要求的学分,为职后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习管理师”不仅重视传统师范教育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将集中实习环节分解为见习、演习、实习和研习四个环节,分散在培养方案的各个学期,第2、3、4学期集中到实习基地校去见习,第5、6学期进行演习,第7学期到实习学校参加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进行研习总结。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的利用实习基地校的资源,建立了“远程共享教室”。学生可以随时体验真实的情景教学,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现场相结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教学现场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总结和反思,不但可以提升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讨与反思的内涵,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能力;还可以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习惯、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教师的教育教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与研究,才能适应未来教师职业的发展。

从课程修订目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编制标准等可见,学习管理师培养,肩负着新教改要求下,教师教育重视培养实践指导能力和通识能力的使命,并将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其上升为“教育实践学”理念的高度。

四、师范教育转型的效果:孕育新师范

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教师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发布、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全面启动,预示着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已经势在必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不断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现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做强做特教师教育,逐步孕育“新师范”培养模式。

(1)建立师德养成教育平台“新体系”。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实施导师制,建立师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育人共同体。扎实开展开学第一课、百生访百师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邀请名师开展讲座、师生对话交流,切实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开设师德教育相关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2)推动现代师范教育“新方法”。推动智慧教室、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建设开发性、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优秀案例库。分批推进教师教育类混合式在线课程建设,建成符合现代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师教育混合式课程与教学体系。开展基于现代教师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深化产教融合,与北京乐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学习管理师”,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教合一”的新方法。

(3)丰富和提升实践教学“新内涵”。将“三维四段”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分配至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以顶岗实习等教育实习模式为抓手,以师范教学技能大赛为平台,将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室对所有师范生全面开放,强化师范生从师技能训练。引入“互联网+实践教学”机制,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管理平台和师范技能测评平台拓展实习功能,增强实习效果,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水平。

(4)对标卓越教师培养“新标准”。按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全面修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标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瞄准卓越要求,适时提交认证申请。

(5)推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新发展”。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强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聘请校外高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和服务基础教育的名师、骨干教师来学校内部组织集中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经典的教学案例、优秀的问题解决方式等。其次,将专业教师送到基础教育一线,进行观摩、挂职锻炼,熟悉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新方向,参与一线课程教学与研究,学习一线教师的经验、发现一线教学的问题;最后,校内专业教师进行研讨,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束语

多年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致力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不断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行业共同努力,持续实践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基础教育问题,推动解决新时代教育改革落实,积极探索由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通过“學习管理师”来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支撑、紧密融合。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素养,增长家庭教育技能,更新社会教育观念,助推学校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伟坤,熊建文,林天伦.新时代与新师范:背景、理念及举措[J].高教探索,2019,(1):32-36.

[2]  胡钦太.“新师范”建设的时代定位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0-65.

[3]  李泽民.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院校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8(4):17-22.

[4]  王奕骄.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5]  陈雪儿,俸晓玲.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9,(6):86-90.

[6]  戴红宇,钟璟熙.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的转型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3):6-11.

[7]  张登玉,罗文,刘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6):133-136.

[8]  宋争辉.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发展:趋势、内涵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