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燕
内容摘要:自1964年日本新干线开通以来,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了广泛关注。2008年京津高速铁路开通,我国开启了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时期,高速铁路给开通沿线城市带来了经济社会上的影响,而该影响是否深入到居民生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使用2007-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估计方法,来验证高铁的开通以及城市在高铁网中的地位对于城市居民消费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高速铁路 居民消费 固定效应 面板数据
问题的提出
自1964年日本新干线投入运营,高铁已经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在投入运营的前四十年,日本新干线年均客运量达到了1 亿人次。日本高铁的成功对欧洲高铁建设产生了强烈影响,欧洲各国也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高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对高速铁路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2008年京津城际列车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在以支出法核算的GDP中,拉动GDP增长的三大来源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和进出口边际效用递减,要实现GDP增长方式的革新和惠及人民幸福的增长,这都需要找到新的发展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是新的增长点,也一直是我国政策的着力方向之一。研究高铁与城市消费关系很有意义。
高速铁路以其全天候、运能大、安全系数高、能耗低、污染少、土地利用率高、正点率高、舒适方便等多种优良特性使其区别于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极大的改变了居民出行选择,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消费的棘轮效应,一个城市的消费可能受到其过去消费的影响,并且受到与其紧密连接的中心城市的影响。中心城市的消费发展一方面可能产生虹吸效应,将周围城市消费吸引过来,另外,经过一个阈限之后,可能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影响和带动周边的消费。而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打破了传统的地理格局,这种地理格局的改变将有可能给消费格局带来影响。
由于数据可得性问题,本文具体以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验证高速铁路的开通对区域消费产生的影响。
文献综述
(一)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高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高速铁路提升了区域的可达性形成廊道经济,从而促进了市场范围的扩大,增加了专业性和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如佐佐木(1997)认为新干线的开通与沿线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金(2000)认为高铁在日本和欧洲的开通,增加了区域的可达性,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古铁雷斯、科特米拉等学者通过对德法高铁和西班牙高铁的研究,得出高铁有利的促进了产业的分工、促进经济的增长。国内学者张学良等(2010)认为高速铁路加快了城市群内部同城化、促进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骆玲(2013)认为高速铁路加快沿线新型城镇化进程、增强沿线城镇经济规模、创新城镇发展模式、高速铁路重构沿线城镇体系。李祥妹(2014)认为高铁的开通增加了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促进了产业人口联系。来逢波(2016)认为高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王雨飞等(2016)认为高速铁路开通之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确有提高。有学者认为高铁改变的区域经济分布的格局,其是否对通过城市产生影响还取决于该城市的产业是否因为高铁的通车带来更大的优势,暂时的冲击,很大可能上不能带来永久的改变。威克曼(1997)认为高速铁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证据并没有十分明确,同时他认为高速铁路更有利于中心城市,促进中心城市的增长,而边缘城市反而会降低。高铁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那么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分解,探讨高铁对于单个动力因素的影响将是一个有益的思路。
(二)交通運输对消费的影响
在关注居民消费方面,大部分学者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消费的影响开展研究。加蓝和拉瓦雷(2002)在对中国南方农村六年的微观农户数据进行研究,在控制个体因素后,一些地理资本指标在微观层面对消费增长有不同影响,公共产品特别是道路投资对消费产生有益的效应。樊纲和王小鲁(2004)的消费条件模型中曾经提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居民消费有正向的影响。该模型考察了影响中国人均消费水平的各因素,包括交通运输和通讯、城市化水平、消费者信用手段、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等。他们研究发现交通设施是对居民消费影响比较突出的变量之一。焦志伦(2013)认为,在交通基础设施和居民消费构成的坐标系中,研究的大部分城市位于第一、三象限,同一象限汇集的城市大多为地理上和经济上较为接近的城市,居民消费支出高的城市被居民消费支出高的城市所包围,居民消费支出低的城市被居民消费支出低的城市所包围。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回归系数为正,大多通过 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显著地扩大了居民消费支出。
上述研究中大多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合成指标研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而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且在短时间内大量发展,从而有可能给消费格局带来更深刻更广泛的改变。
模型设计
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的定义,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运营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千米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是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千米以上的铁路系统。在本文研究中,根据国家规划中的设计,将D\G\C均纳入研究范围,即是D开头的动车、G开头的高铁以及C开头的城际列车。根据这种标准,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285个地级市中已经有186个地级市开通了高速铁路。
(一)数据来源
本文经济数据来自于CEIC数据库,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由于数据库中数据收集的完整性问题,本文选取2008-2015年的数据,并以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使用全市数据。所有经济数据涉及价格变动问题的,均以2008年为基期进行价格缩减以去除价格影响。高铁开通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铁路局对于高铁开通站点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