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
内容摘要:提升运营效率、提高流通价值链的主导权与控制权是零售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垂直分离与重构给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带来巨大变革。本文结合投入产出理论,设置影响力、影响力系数、感应度、感应度系数四个指标,计算分析相关产业投入与零售行业产出的关系。研究得出,金融业、运输邮电业对零售产业的影响力、拉动作用都十分显著,而零售产业对高端服务业的控制力严重不足。租赁业、房地产业对零售产业的影响力有限,且对最终需求的增加呈现反向促进作用,零售产业对商业服务业的控制力表现乏力。因此,基于各产业对零售流通价值链的影响力与感应度,提出零售企业获取价值链控制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零售企业 流通价值链 主导权 控制权 获取路径
引言
近年来,随着零售流通新业态的涌现、消费结构升级,我国消费规模的量级呈现急剧攀升的态势,201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接近40万亿元。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理念的更新,在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双轮驱动下对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起我国已成为超过美国的最大零售市场,消费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高位,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零售企业联结供应商与消费者,掌握流通价值链主导权与控制权能够呈现明显的高端化趋势,满足消费者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尽管随着连锁经营模式的兴起,零售企业对流通渠道的控制能力增强,但在外部融资、商品价格、商品质量、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控制力不足,甚至制约了零售企业向中高端价值链的发展。因此,探索获取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控制权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促进零售业态创新与战略联盟,提升价值链主导权。
相关概念界定
(一)价值链及其可控性
所谓价值链,即任何企业的各经营环节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形成共同创造价值的集合体。既包括企业内部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各环节形成的价值链,也包括上下游企业间紧密联系所创造的价值增值,且强调价值链并非是各项活动单纯的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系统,反映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国内外学者们就价值链的可控性、控制力展开了深入的研究,Kogut(2017)、Rayport(2018)、徐蕾(2017)和吴芳芳(2018)均强调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掌握价值链控制权能够培育核心竞争力。一条完整的价值链由各子系统组成,且相互独立、可分解的。假设某企业初始状态分解为X1(0),X2(0),…,Xn(0),在利益的驱动下,期望通过内、外部协作实现预期目标X(N),将子目标状态分解为X1(N),X2(N),…,Xn(N),但各子系统有时间跨度,具有离散分布性,当企业各子系统的控制向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即u1(k),u2(k),…,un(k),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实现价值链的高效运作、无缝衔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由此可知,价值链的可控性促使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加强对价值链的控制与管理,促进各环节、上下游间的协同,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进而开创共赢局面、创造经济效益。
(二)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
流通价值链联接供应商与消费者,实现商品与服务的快速流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零售业态的流通价值链具有复合性(见图1),即以顾客为中心,提供一系列价值实现活动的集合体,从而获得流通价值链中顾客价值增值的最大化。
零售业态具体包括两条流通价值链:一是商品流通价值链。通过商品采购、仓储、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实现商品价值。二是服务流通价值链。通过内部服务、员工满意、外部服务等实现服务价值。两条流通价值链并非独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形成零售业态的复合价值链。零售企业能够通过价值选择、价值提供、价值沟通活动控制关键节点,增强其垄断地位与主动权,培育自身的核心优势。
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控制能力的疲软表现
(一)零售渠道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但区域分割问题严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纵深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扩大,零售业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格局,连锁化经营模式能够帮助零售企业聚集实力,也有助于提高其在供應链中获取优势地位。由此,零售企业纷纷采取连锁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模式,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销售,终端控制能力不断强化,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以大型综合连锁超市(GMS)为例,将连锁与超级业态有机融合,如家乐福、沃尔玛、联华、苏宁、国美、华润、永辉等依托规模优势与成熟运作经验,布局国内市场带动了零售市场的繁荣。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连锁业态零售商销售额占实体零售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9.8%上升至2018年的68.7%。又如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截至2018年11月,我国药店连锁化率已达到了57.2%。虽然零售企业对流通价值链的渠道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但非生鲜类、零食品、日化品等零售产品,由于上游厂商、供应商控制了进货渠道,零售企业控制能力有限。特别是一些品牌厂商在选择进驻超市时,会考察其规模、市场份额等,呈现严峻区域分割状态。
(二)传统零售业态受电商冲击较大,对终端售价控制能力不足
零售市场中价格选择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因素,由于国内流通价值链主要以短期营运资金为支撑,零售商往往会通过低价、代销等策略降低经营风险,通过扩大销售规模创造利润。传统流通价值链上,供应商为转移市场风险,会采取收取通道费、提高商品价格等手段,由此也导致我国商品价格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物流体系不成熟、信息化程度低导致我国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据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显示,国内物流成本占零售企业销售成本的40%-60%,这也成为推高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零售模式异军突起,给传统零售业态造成较大冲击,尽管零售企业通过实施连锁模式发挥采购、运营的规模化效应,但相较电子商务等新兴态而言,难以获得成本优势。可见,当前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对终端售价控制能力不足。
(三)零售产业供应链金融运用不足,外部融资能力薄弱
零售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流通资金,尤其是一些大卖场、连锁商场,需要大量的商品囤积、流转,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此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然而,据PricewaterhouseCoopers对零售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来看,零售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等获得长期资金来源的比例不足外部融资总额的15%,主要是采取上游供应商账款为主的负债运营模式,在外部融资总额的占比高达60%以上,但期限大多为3-6个月,属于短期融资。除此之外,连锁型零售企业利用其网点优势,推出了发放储值卡的优惠业务,获得短期的融资资金。可见,零售企业当前的外部融资主要是依靠占用供应商账款等商业融资模式,几乎未运用供应链金融,既有商业银行新型融资模式推广不力,也有零售产业缺乏核心企业对接融资等原因。零售企业过于依赖商业融资的经营模式,将整个流通价值链上资金压力集中于供应商,可能存在因资金周转困难导致的资金链断裂,给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引发大批零售企业倒闭。
(四)零售终端对质量控制能力乏力,存在商品质量安全隐患
零售企业的渠道控制力不断增强,有着网点布局、顾客等优势,在运营过程中主要通过收取通道费、场地费等引入各大供应商,双方的博弈集中于谈判能力,而非商品质量保证。一方面,供应商本身利润空间有限,为追求利润可能存在将有质量問题的商品上架。据供应商研究中心统计显示,其平均毛利率在10%-20%间,高额的通道费更是压缩了利润空间。供应商在入驻零售卖场时,零售企业并未对商品质量进行把控,导致近年来零售终端频繁爆发质量安全问题,如2017年8月普洱茶中黄曲霉素致癌、11月制售的无矾油条存在铝超标、12月法国政府召回出口中国的部分婴儿奶粉等。另一方面,大型供应商在谈判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凭借雄厚的财力,此类供应商往往长期占据零售企业显眼位置的货架,导致零售卖场展示商品的货架更为有限,迫使消费者不得不通过电商渠道选择商品,使实体零售失去吸引力。
(五)零售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盈利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国内零售产业已进入到微利运营模式,据2017年《中国连锁超市研究报告》发布数据显示,大型超市平均毛利率为10.8%,在扣除相关损耗费用、管理费用、税费等后平均利润率仅为4.8%。零售企业通过商品供销差价获利的传统运营模式已难以创造利润空间,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的冲击下,流通价值链上对盈利的控制能力已难以为继。同时,国内零售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甚至一到节假日便竞相展开低价抢占市场的市场格局。
零售企业流通链控制权的定量分析
(一)指标设置及数据来源
为进一步分析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的控制权,本研究将结合投入产出理论,从量化的视角静态研究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生产与消费的依存关系。由此将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上相关的产业引入其中,包括金融业、信息业、租赁业、房地产业、科研行业、运输邮电业,量化、静态地分析各产业投入对零售企业产出的影响力及感应度,进而判断当前国内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的控制能力。
因此,构建影响力、影响力系数、感应度、感应度系数四个指标,研究各产业的投入与零售企业产出量化关系(见表1)。
其中,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以平均值1作为评价标准:当Fj、Ej=1时,各部门对零售产业的拉动、零售产业对各部门的控制力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当Fj、Ej>1时,各部门对零售产业的拉动、零售产业对各部门的控制力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当Fj、Ej<1时,各部门对零售产业的拉动、零售产业对各部门的控制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数据来源于2013、2015、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取相关产业的投入、产出值进行整理、统计,导入到Excel软件后可根据四个指标公式分别进行计算并整理。
(二)定量分析
上述根据投入产出理论,构建四个指标计算公式,旨在通过计算分析相关产业投入对零售企业产出的影响,进而判断零售流通价值链的控制能力。
首先,分析各部门对零售产业的影响力与影响力系数,将相关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到表1中的计算公式,得出结果(见表2):影响力bi定量分析:金融业投入对零售产业的影响力最强,2013年、2015年、2017年的影响力指标分别为1.56、2.78、5.04,可见,金融业投入对零售产业产出的影响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表示这三年金融业对零售产业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零售产业流通价值链产出便增加1.56、2.78、5.04个单位。从2017年的影响力数值可见,科研行业、运输邮电业投入对零售产业产出的影响也较大,分别为2.13、2.87,而信息业、租赁业、房地产业投入对零售产业产出的影响较小,分别为1.82、1.05、1.21。影响力系数Fj定量分析:金融业、信息业、科研行业、运输邮电业对零售产业的拉动效应>1,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租赁业、房地产业对零售产业的拉动效应<1,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2013-2017年,金融业、信息业对零售产业的拉动效应呈现显著的上升态势,尤其是在2017年影响力系数分别达到了1.87、1.82。
进一步分析,金融业的发展对零售产业有着很大溢出效应,且双方已紧密融合,如第三方支付、预付卡等。随着零售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增长,运输邮电业发展能够帮助零售产业提升运营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同时,租赁业、房地产业对实体零售产业的影响较大,因需支付仓库、卖场的房租或购买成本,往往资金量较大,而对电子商务零售产业的影响较小,因需支付的房租较低。
其次,分析各部门对零售产业的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将相关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到表1中的计算公式,得出结果(见表3):感应度定量分析:金融业对零售产业最终需求的增加的促进作用最大,2013、2015、2017年的感应度指标分别为1.43、2.01、2.36,可见,金融业的发展间接推动了零售产业最终需求的增加,且这一推动作用随着金融业投入的增加而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运输邮电业对零售产业最终需求的增加的促进作用较大,2017年达到1.89,即运输邮电业投入值每增加1个单位,零售产业最终需求增加1.89个单位。信息业、科研行业投入对零售产业的最终需求影响不大,但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租赁业、房地产业投入对零售产业最终需求的增加呈现反向促进作用,即2017年租赁业、房地产业最终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零售产业最终需求分别降低0.61、0.36个单位。感应度系数Ej定量分析:零售产业对信息业、运输邮电业的控制力>1,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对金融业、租赁业、房地产业、科研行业的控制力<1,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2013-2017年,零售企业流通价值链对信息业、运输邮电业的控制能力较强,呈现上升态势,尤其是在2017年影响力系数(控制力)分别达到了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