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基于校园资源的地理公开课

2019-10-28 05:37:00周小车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公开课校园资源

周小车

校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资源[1],积极开发校园资源,使之与教材内容有效链接,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悟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践行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爱校情感。

下面我以一堂地理公开课为例,阐述如何运用校园资源展开地理教学。

一、备教材,寻找与教材内容结合的校园素材

接到公开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我授课的题目为《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发展》(中图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是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显得很关键。往年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主要是结合一些网络图片进行讲解,但有些图片因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模糊,得到的依然是“碎片式”的知识。要把地域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首先就需要形象、直观、学生又熟悉的教学素材。

行走在校园,操场上,学生正在整齐而有力的跟着节奏跑操,灵感一下子就来了,这不正是既直观学生又非常熟悉的地域文化资源吗?还有校园里的食堂、校规校训、文艺活动、学习活动、升旗仪式、人工植被、雕塑……等等。

寻找到有效的教学素材,如果笼统的讲解,毫无新意和特色,学生也会感觉无趣。要用怎样的方式呈现这些素材,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兼具公开课的示范作用?

二、备学生,依托校园资源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已接近成人,也具备一定的实践力,但心理上却又不能做到像成人那般理智。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传统说教,学生很容易走神,提不起兴趣,不能达到课标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深认知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与其企图通过图片说教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不如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调研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来发现身边的地域文化。

于是,基于校园资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一)、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饭堂食谱知多少”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访、调查并记录四中饭堂一日食谱,填写如下表格。

要求:(1)活动前组内要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人,保证人人参与。

(2)确定调研时间,避开用餐高峰期,确保调查顺利进行。

(3)走访前要设计好问卷。

2、各小组把调研成果汇总给地理课代表,整合绘制成一张最全面的食谱,课堂上展示出来。

教师活动:

1、拍摄校园景观图片或录制相关视频,如:教学楼、教室、校园植被、昆虫鸟类、学生学习、跑操、升旗仪式、班规、个性班牌、校内雕塑、校园舞蹈(艺术类)教学汇报演出等。

2、把拍摄的图片或视频制作成PPT纳入教学课件。

(二)运用小组调研成果有效导入

大屏幕展示小组调研成果

教师:

(1)大家都知道我们湛江在饮食上属于粤菜系,那么大家能从这张食谱中找到证据吗?

(2)思考:这些菜在食材和烹饪方式上有什么特色?为什么?有没有湛江特色菜?

设计说明:用学生自己走访调查记录绘制出来的校园食谱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成就感,这为深入学习提供了动力。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解力、生活阅历,能够理解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从而引出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P41,填写导学单“知识梳理”基本概念,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

(三)设计思辨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

1、小组活动:“大家来找茬”

展示一组校园图片:教学楼、教室、校园植被、昆虫鸟类、学生学习、红土地、校园体育艺术节、跑操、升旗仪式、班规、个性班牌、校内雕塑、校园舞蹈(艺术类)教学汇报演出等

(1)以下属于地域文化的是?属于物质文化的是?

建筑、教学楼、蚂蚁、2018届高三毕业生捐种的龙眼树、跑操、升旗仪式、玛珥湖、个性班牌、舞蹈汇报演出、校规、骑楼、大海、金沙湾海滨浴场、饮食、校服、湛江港

(2)请选取以上某一地域文化,简要分析其所反映的当地地理环境特征。

设计说明:基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活动,让大家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地域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爱校情节。同时可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域文化的特征。

2、展示图片:中国各地中学学生校服图片、各地中学校园建筑、“我校教学楼”(现代教学楼)、“湛江骑楼”(岭南传统建筑)、

提问:

(1)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建筑不沿用传统建筑的风格?

(2)图中我国各地学校学生校服和教学楼样式大同小异,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印记越来越弱?

设计说明:通过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对比,以及各校校服及建筑对比,说明地域文化的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建立人地协调观。依然以学生熟悉的场景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身边地理环境的认识,更好的用地理视角看待周围的环境。同时引出“文化整合”现象。

结合少数民族服饰的变迁和男士西服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整合现象。整合不是拼凑,不是同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文化发展的标志。

结束语:地域文化不会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发展和进化的过程,让人与地理环境更加和谐发展。

(四)“趁热打铁,余音绕梁”

有了课前“食谱”调研活动作为基础,也为了使课堂上的“音”在学生课后也能“绕梁”,我布置了如下小组活动作为课后作业。小组活动——寻找湛江热带滨海文化的证据要求:

(1)请各小组通过走访、调查、查阅等方式获取资料,寻找的湛江热带滨海文化证据。

(2)制成PPT,下节课展示汇报。

提示:注意关键词,“热带”、“滨海”。可分组别进行收集,比如传统文化组、城市景观组(包括行道树、城市雕塑、城市特色建筑等)、饮食组等。

三、反复演练,及时修正

纸上夸夸其谈,不如实战一场!只有在真实的课堂上,才能呈现学生会出现的真实问题。比如在讲文化概念的时候,学生就对“玛珥湖”、校园里的“植被”、是否属于文化就产生了疑问,于是我活动中增加了“人工植被”、“天然植被”、“玛珥湖景区”等名词进行完善,提示文化一定是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记。比如,在课后调研过程中,学生一开始调研并没有很明晰的思路,制作的ppt思维较混乱,于是我又在活动后增加了提示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

结果不出所料,这节公开课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课后,有同学跟我说,老师,自从上了这节课后,校园在我眼里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我现在随便走到校园的一个地方,我都会想,这属于地域文化吗?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

校园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挖掘校园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点,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校园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基于校园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或依托校园资源开发校本小课程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完善教学。这样,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悟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情感,既让我们的学科教学充满了活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校园。

猜你喜欢
公开课校园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第一次公开课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