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琴
(扬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的以单向传输财务会计核算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每年培养的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数量超过10万人,而用人单位却出现了会计人才需求荒。那么,如何才能使会计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此,研究会计教育改革非常有必要。为了对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会计教育改革研究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客观分析,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以“会计教育”为主题词检索2007—2017年的中文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并剔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最后共检索到相关研究论文421篇。本文将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自2007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关于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研究的核心论文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07—2009年为会计教育研究的平稳发展期;2009—2011年为快速增长期,其中发文量在2011年达到顶峰,说明会计教育改革研究已经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2012—2017年为稳定期,表明该领域的发文量相对较稳定。当然,对教学研究论文的评价与一般科研论文还应有所不同。教学研究论文发表量的多少往往与各高校对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及其与绩效评估的挂钩程度密切相关。2012年之后,我国会计教育研究的核心论文发表量保持相对稳定,从侧面说明了当前我国对教学改革论文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整体而言,我国的会计教育研究论文在研究方法上以规范分析为主,辅以少量的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实证研究。对比国外的会计教育研究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兼顾的态势(Apostolou et al,2013;2015;刘慧凤、姜苏娱,2015)[1-3],说明我国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当然,近几年的会计教育研究论文已开始逐步采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并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还比较缺乏。多数研究只是针对当前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和完善措施,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基础,说明我国会计教育研究还处在不断拓展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学者从建构主义理论(秦炜炜,2013)[4]、格式塔理论(吕沙,2017)[5]视角探讨了会计教育改革问题。
图1 会计教育改革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
本文从检索出的421篇期刊论文中提取核心关键词,经过筛选,共提取到有效关键词322个。其中,会计培养模式、会计教育改革、培养目标、会计教学、教学改革、会计人才、教学模式、对策、课程体系、国际化、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双语教学、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会计准则、教学方法、管理会计、职业道德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从侧面反映出了会计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及其研究方向。2007—2017年间我国每年发表的会计教育研究核心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详见表1。可见,2007—2017年间会计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主要有注重会计教育的实践性、双语教学理念贯穿始终、会计教育培养模式由财务核算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强调会计教育的信息化和重视会计教育的国际化。
表1 2007—2017年间我国会计教育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
(续表1)
论文的高被引用率,不仅表明其具备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质量,也可从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热点。表2是2007—2017年间会计教育研究领域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孟焰和李玲两位教授于2007年发表的《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一文,该文章基于会计信息输入和输出功能对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导向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践调查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我国高校会计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此文的高被引用率从侧面表明,我国早期的会计教育研究重点关注从会计功能视角对会计课程的体系设计进行改革的问题。被引次数排名第二的研究论文是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的杨政教授等于2012年发表的《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一文,该文章通过对会计师、会计学生和会计教师三类会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教学方法的期望认知。此文的高被引用率表明,近年来的会计教育研究十分关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表2 2007—2017年间会计教育研究领域的高被引论文
(续表 2)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均发表在会计界顶级期刊《会计研究》上,进一步说明了高被引用文献与期刊影响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另外,根据一般的文献计量理论,通常论文发表的时间越久,其被引用次数就越高,而本文的样本分析结果并未证实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会计教育研究与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最新变化以及教育部门对教改论文的重视程度有关,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会计教育研究理论。
我们还发现,高被引论文作者间的合作现象较普通,10篇中有7篇为多位作者,表明学者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已初步形成。再从这7篇高被引文章合著作者的发文机构来看,有5篇为同一单位的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将样本扩展至全部检索到的421篇文献,发现存在同样的现象,即多数合作为同一机构的几位学者间的局部合作,且这种合作更多为师生间的合作,而不同机构间的合作现象非常少见,说明作者间的合作网络比较分散、独立,尚未形成一张整体网络。而且,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会计教育研究领域,高校与实践基地(企业)的合作研究成果更为少见。
本文通过统计表1的高频关键词信息对2007—2017年间的会计教育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如下五个关键的研究主题和趋势。
纵观2007—2017年间的高频关键词,“实践教学”贯穿始终。由于会计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因此为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就必须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训练和培育。现有研究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课堂外的专业实践教育,且这种理念已由最初的强调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ERP教学发展到真实情境教学、实习基地实训。但是,由于会计工作与公司经营管理紧密相关,因此企业很难将会计相关工作直接交给学生去真正实践,导致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少。在这种情境下,有学者认为在加强会计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增强会计教育观念、提高会计实践意识和推进会计实践教育(何存花,2011)[6]。也有学者提出,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政府、企业等多方协同联动,实现资源互补(潘煜双等,2009)[7]。还有研究认为,应采用项目制的实习方式(蔡传里、邓扬,2017)[8],即校企、校地协同创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多方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师资力量的增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当然,学校也应进行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机制建设(张新民、祝继高,2015)[9],由过去一味地强调科研向建立教学、实践和科研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转变,这是促进会计实践教育有效实施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由表1可知,“双语教学”基本是2007—2017年间每一年的高频关键词,表明近年来会计教育界一直都很关注会计的双语教学问题。会计双语教学与会计国际化紧密相关。众多会计教育学者探索了会计准则趋同及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改革,以培养高层次的国际性会计专门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会计教育学者开始运用基于慕课(MOOC)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进行双语教学模式设计(袁怡闻,2016)[10],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教育理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会计双语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双语教学不等同于会计国际化。
会计学科具有技能性特征,使得长期以来的高校会计教育培养模式一味注重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即核算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会计工作者不仅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报告者,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制定者、监管者和鉴定者。随着财务共享中心、云会计、财务机器人、智能财税等的相继出现和应用,普通技能型的财务核算工作将会逐步被机器所取代,而社会急需的将会是管理会计型的综合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会计教育培养工作转变定位,要从技能型人才向管理决策的支持者、协调者转型,要注重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会计研究的协同发展,以培养专业化与综合化协同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孙铮、李增泉,2014;沈小燕,2015;吴艾莉、王开田,2016;鲁芳,2017)[11-14]。有学者利用“多因素-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会计人才的“知识储备-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学术创新”四维能力框架,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会计人才培养思路(谭吉玉、刘高常,2018)[15],构建了培养学生“学习力、考证力、实践力、研究力”的“学考实研”四维创新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王秀芬等,2012)[16]。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也强调了综合型会计人才的队伍建设问题,要求通过构建会计教育新模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提高会计工作者的执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推动会计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以培育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综合型会计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会计教育信息化已成必然。在此种情境下,要尝试课堂教学范式改革,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机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自主协作式、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时代,有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应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善会计教育的效果,如有学者已提出一种教育技术新范式,认为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自适应学习平台对于用户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效果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周海波,2018)[17]。也有学者提出,教师在信息化教育技术背景下应注意多角色转变,如课程研发中的研究者角色、课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和监督者角色、课程反馈评价中的“审判员”和“参赛员”角色等,以更好地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许晓芳等,2018)[18]。另外,为促进学生形成顿悟,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技术实现方式,如对基础专业类课程采用慕课(MOOC)和微课(Micro-lesson)方式,对实操类课程采用小众私密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结合现场直播的方式,对应用提高类课程采用SPOC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吕沙,2017)[5]。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推动会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会计教育信息化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
会计国际化包括会计模式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管理国际化、会计市场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和会计人才国际化等(于玉林,2016)[19]。其中,会计教育国际化是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实现会计教育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国际性复合型会计人才。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的考虑,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迫切需要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于玉林,2016)[19]。对于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早期文献往往通过中外高校会计教学比较进行研究,主要是借鉴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课程考评等经验(李晓慧,2009)[20],进而提出针对国内会计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孟焰、李晓梅,2008;何玉润、李晓慧,2013)[21,22]。这就导致,一段时期以来的国内会计核心课程体系基本上均采用了西方会计学界对会计主干课程的基本设置(即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但这种课程设置及相应的培养方案与国内市场对会计人才的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张新民、祝继高,2015)[9],未能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后期学者研究注意到,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会计教育国际化应体现中国元素(吴艾莉、王开田,2016)[13],并提出会计教育国际化应与中国本土化相结合(王秀芬等,2012)[16]。例如,孙铮和李增泉(2014)[11]通过对美国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和路径进行解析,结合中国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指出会计教育要突破发展就需要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协同互动,整合会计教育、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资源。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需要会计专业服务的跟进,故需要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于洪鉴等,2016)[23]。当然,正如于玉林(2016)所指,会计教育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去中国化。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会计教育研究所呈现出的热点和趋势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错的,以共同反映当前我国会计教育研究的整体趋势。
现有的会计教育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总体来说,现有的对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多为框架性的总体设计,其可操作性仍值得探讨。而且,现有相关研究缺少令人信服的自成一体的理论依据。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相关文献多采用规范性分析的方法,而采用行之有效的实证性研究方法的文献相对较少。目前,专门针对会计教育研究的高质量文献并不多,且作者对于同一会计教育主题研究的持续性也不够,导致高产作者比较鲜见,这可能与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引导及激励机制不到位有关。现有文献对于信息技术环境变革对会计教育影响的前后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而多为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概括性介绍、设计及具体应用,对其的应用效果研究则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入,为减少不断更新的技术对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今后在推动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应深入探讨构建优质会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