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团队式管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视角

2019-10-28 02:59李香君
统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思政

李香君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1]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这一课题,作为高职高专的一名思政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本文就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团队式管理教学方式的实施机制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加以阐述。

一、当今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教学目的的挑战

不同于专业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思政课属于价值观教育,侧重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思政课传授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特点决定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只要入脑,更要入心。唯有入心,方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唯有入心,方能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唯有入心,方能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引导其明辨是非,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上流传一句话:“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很显然,思政课就在做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

(二)来自教学对象的挑战

2018级的大一学生大多是2000年出生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对象由“95后”发展为“00后”。他们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力度逐渐加大、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物质上,生活水平由温饱迈向小康;精神文化上,“00后”从小到大接触日本动画、美国大片、韩剧等各国的文化产品,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长大,思想更开放。他们张扬个性,总把“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挂嘴边;他们物质充足,难以想象我们国家是从怎样的贫穷走过,很难理解何为艰苦奋斗。

高职高专的学生相较于本科院校而言还有自己的特点: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历史人文方面知识底子较薄,对思政课的接收程度较弱,其高考分数一般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知识储备相对偏少,对很多理论的吸收能力、案例的理解程度相对较弱;第二,高职高专院校不少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对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渴求度不高;第三,相对于学理论知识而言,学生的动手欲望更强烈,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远不及实训课。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面临着比本科院校更严峻的局面。

(三)来自智能手机的挑战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智能手机也不例外,自其广泛应用以来,手机与互联网完美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也颠覆了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这对传统思政课的影响有利有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为学生更快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提供了便利,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网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和慕课平台,学生想知道什么,想学什么,上网一搜就能找到相关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若能充分加以利用,便能获得大量知识。正所谓“一机在手,世界我有”,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这对教师尤其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因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一般是社会新闻。以前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案例讲出来,大部分学生都没听过,就能勾起学生的兴趣;而现在案例讲出来,大部分学生都已知道了,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第二,网上信息真假难辨,很容易混淆学生的是非观,进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接收信息主要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知乎、QQ、百度贴吧等各种APP。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自媒体的特点是,使用手机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提供者。这一特点“方便了人们获得信息,轻松实现了信息共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信息经过有些网友加工处理之后,含有片面、虚假信息,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发布一些经过特别加工信息,引起社会恐慌,产生不安情绪”(刁荟文,2019)[2]。另外,自媒体上还可能存在暴力、色情和反动信息,这些负面信息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偏离正确轨道。这不但要求学生要有识别真伪、区分善恶的“火眼金睛”,更要求教师有吸引学生的手段和将其引向正途的能力。第三,过度使用手机,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刘小文,2019)[3]。如果学生能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主动学习,当然是好事,问题是不少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打游戏、聊微信、刷微博、刷抖音、看电影,手机像黑洞一样吸住了不少学生听课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很多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学生要加强意志力,在课堂上更加自律;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管理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其主动做出改变。唯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针对思政课所面临挑战的教学理念借鉴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为代表。行为主义专注研究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关系。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环境刺激影响的结果。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存在规律性的关系,可通过环境刺激预知反应,或者通过反应推断刺激。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把“SR”(刺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这一理论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把教学过程体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中,教师的“教”是刺激源,学生的“学”是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学习是刺激与反应新关系的建立过程,知识的获得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结果。相应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实践环节也是教师手把手教,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去操作。

行为主义影响下的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在知识传授方面起着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缺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思维空间受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直接教给学生已验证的正确知识,学生的思维不是主动思维,而是被动思维,只能跟随教师的思维方式,大量习题的训练即是把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巩固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第二,学生学习被动。学生在教师这一刺激源的外部刺激下,只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把学习过程看作知识技能的机械接受过程而不是主动思维和探索过程。这导致知识遗忘率较高,很多学生考完后就忘了大部分内容,因为他们没有把这些知识变为自己的。第三,学生无选择接受知识的自由,从而变成学习的奴隶,不能根据自身需要来建构特有的知识结构。这种教学方式是封闭的,知识传达是单向的,导致职业性学科的基本结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难以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正因为如此,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是图2。

图2 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的理论,是探讨什么是学习、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理论。与行为主义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王婷婷,2019)[4]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区别于行为主义的知识获得公式S-R(刺激-反应),他提出 S-(AT)-R 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中,才能对S作出反应R,强调个体因为A和T的差异,所得出的R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否认知识的客观绝对性,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个人性、情境性和文化性等属性,个体因为这些差异,会对同一刺激(S)建构出不同的反应(R)。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教学提出新要求,体现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和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武文菲,2019)[5]。既然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那么,“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4]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

(1)情景。创设情境是把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中,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的主体情境和新知识,对知识的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5]。

(2)协作。协作是学习者之间借助语言、符号等进行的协同合作,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形成对知识全面、深入的认识,建立学习中的合作关系,共同进步[5]。

(3)会话。会话是一个沟通的环节,是“协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话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指导[5]。

(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知建构[5]。需要注意的是,意义建构不等于知识堆砌,而是让知识“生长”为个体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汽车刚停稳,巴克夏就亮开了大嗓门儿:“旅客同志们,请注意,你们哪位是调到乡农科站工作的?请到这边来,我们欢迎您!”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也可理解为知识习得的四个环节,即通过一定的情景,学习者结合自身的认知结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通过协作和会话,各自形成有差异的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师生的角色转换。

(1)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权威者、主动的讲解者、教学活动的主角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学活动的配角,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和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协作和会话;“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经验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应用知识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检验他们所掌握知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徐建华,2016)[6],促使学生形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意义建构。

(2)学生的角色转换: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倾听者、教学活动的配角转换为学习的主动者、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学生要主动参与、主动琢磨、主动思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学过程由单纯的教师讲解转变为通过情景设计、问题探讨、交流互助而形成意义建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见,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学习活动的客体转变为主体;教师作为刺激源,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为主导者、辅助者;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再受教师的局限,而是结合自身的认知结构自我生长。简言之,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无论是改变教学技巧还是教学方式,都是从学生外部施压,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将知识灌输进学生的脑子;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则是希望学生从内部自觉建构起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扎实,并长久受用。

三、团队式教学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

针对思政课面临的上述挑战,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笔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采取团队式教学管理方式,请学生自行组成团队,6—8人一个团队,并为团队选出队长,全体队员群策群力为团队设置队名和口号。“团队是为一定的目标,需要多人的合作而组成的集体”(魏萍,2001)[7],而非几个人的简单组合。团队在每个人总成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因思政课侧重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三观”,重点是将教师所传授的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思政课的考核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即总成绩=平时成绩100分*60%+期末成绩100分*40%),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日常表现。平时成绩由五个部分构成,即社会实践、团队成绩、课前时事演讲、自学自讲大赛、知识竞赛各占20分,这五个部分均按照全团队“荣辱与共”的原则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取得团队成绩,并计入团队成员的平时成绩,最后计入期末总分。

(一)社会实践

思政课侧重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些目标仅凭课堂理论教学不能完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靠传授得来,而是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和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对刺激源加工而建构起来的。“三观”的培养更是学习者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而非仅靠课堂传授就能做到。社会实践作为思政理论课堂的延伸,是践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一种方式,也是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内容一般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我校社会实践根据不同专业采取的内容也不同,例如,金融专业的社会实践内容一般是志愿服务,市场营销专业的社会实践内容则可能是针对某企业的某商品进行市场调研。笔者所教授班级的社会实践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各团队自行确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制定社会实践的目标和方案,联系社会实践的企业,与企业沟通,最后以企业评价为参考给出团队社会实践的分数。

(二)团队成绩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团队式管理中,协作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所取得的团队成绩。团队成绩主要由出勤和课堂问答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出勤。如果本节课此团队全体成员都到课,则全团队加上2分全勤分;反之,如果有一人或多人无故旷课,则整个团队扣掉1分/人。这一举措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最直接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出勤,约束学生尽量不要旷课,能用课余时间做的事情就不要占用课堂时间;其二,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心中有他人。第二,课堂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教师课前提问或在课堂中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只要学生答对问题或言之有理,则回答问题的个人及其所在团队将酌情加分。此举的目的在于变僵化的“一言堂”教学为灵活的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激励学生广泛思考,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而非置身课堂之外。

(三)课前时事演讲

(四)自学自讲大赛

作为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最主要形式,大学生自学自讲思政课活动在吉林省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自学自讲思政课的初赛在课堂上进行。笔者采取的方式是以团队为单位,每个团队至少推举一名学生参赛,团队成员一起研究选题,寻找素材和案例,研究讲课方法,最后成绩计入参赛者个人及团队成绩。如果一个团队中有不止一人参赛,同样给予其展示机会,推选初赛中表现较好者参加校赛和省赛,此举目的在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因为对于同一内容来说,能听进去与能讲出来的理解程度一定不同,各团队准备课程、搜集讲课素材、探求讲课方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建构的过程。教师设置自学自讲的学习活动等于为学生创设了情景,团队成员通过协作和对话完成课程准备,最后每个人都会对团队选题有自己的理解(意义建构)。如果能把这些知识逻辑清楚且熟练地讲出来,说明其对于所选的这节课已掌握扎实,并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知识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合班都会进行一场党史知识竞赛。具体操作方式为:提前两周将知识竞赛的题库发给各团队,让队长来分配各队员所承担的题目,比赛时两两团队进行PK(各团队所答的题目和对战的团队均由现场抽签决定)。这一做法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敦促其牢记一些常识性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四、团队式教学在思政课堂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出勤率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是一些学生信奉的出勤原则,思政课虽为必修课,却是看上去与未来职业毫不相关的“公共课”,因此成了一些学生逃课的目标,这一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尤为严重。通过团队式课程管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出勤措施,这些学生怕影响团队其他成员的成绩而选择不旷课,或者在非必要时不请假,对于提高学生的出勤率起到一定作用。

(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参与度

出勤加分是为了解决学生“人来不来”的问题,下一步则要解决学生“魂来不来”的问题。为此,除课堂回答问题加分的措施外,教师在讲课中常会抛出各种问题,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讲到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几乎每节课都会抛出问题来让大家讨论,在第四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抛出的问题是“你认为中国该如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更适合中国?”在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中抛出的问题是“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在加分措施的激励下,很多学生愿为所在团队贡献力量,回答问题,在讨论中各团队集思广益,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在解答“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时,很多团队给出了垃圾分类、寻找替代能源等方案。这样便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参与度。

(三)让学生学会“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更别提团队精神。而在课堂上以“荣辱与共”为原则的团队管理措施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只有团队全体出勤才能获得出勤分,有的学生在逃课时就会想“这样会对团队其他成员有什么影响”,从而有所顾忌;课堂演讲、自学自讲大赛、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都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需要团队成员的分工和协作。这些都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很多学生表示,在分团队管理过程中体会到团队成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实现团队目标。在各团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讨论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四)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元审视问题的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学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即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设计的三垂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周围人都给出错误答案的情况下,只有四分之一的被试者坚持自己正确的答案,哪怕这个正确答案显而易见。这就说明,大部分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跟从别人的看法和行为,人云亦云。现在的学生成长于“互联网+”的时代,网上各种信息云集,针对同一事件,各方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持的看法自然也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很多信息真假难辨,是非难分,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迷失在别人的言论中,随波逐流,甚至为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别人手里的“提线木偶”。因此,课堂设置的“自学自讲”“我是新闻人”“课堂讨论”等环节都要求各团队在充分讨论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团队讨论解决问题、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会发现,由于各成员认知结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等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形成的观点也会有所差异。通过成员的讨论和沟通,实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的成员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从而拓宽思路,培养多视角、多方向审视问题的能力。

五、团队式管理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个别学生有“搭便车”的行为。很多评价以团队为单位进行,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团队中其他人努力,自己可坐享其成,从而出现偷懒的“搭便车”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团队中多做工作的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引发矛盾。为此,笔者在评价制度中将加入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考核评价机制,以此体现个体在团队中所做贡献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2.有些团队成员的“静默”。个别团队只有一两个人参与各种活动,其他成员则不愿参加讨论,呈现“静默”状态。对此,笔者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更开放、自由、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综上,为了解决当前社会环境下思政课所面临的挑战,笔者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采取了团队式教学管理方式。这一方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发挥一定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思政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