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珊 CHENG Huishan 李霄鹤 LI Xiaohe 兰思仁 LAN Siren
村民在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普遍存在村民参与程度低、参与效果差等问题。如何提高村民有效参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公众参与的概念及其在乡村职能的分析,分析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的必要性和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的困境,提出可提高村民参与度的有效路径。
关于公众参与的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过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1)Liz Sharp等人认为,公众参与是基于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交流,进而提取公众意见,达到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效果[1]。
(2)李春梅提出公众参与的定义不仅局限于政治参与的领域,公众参与应在政治学与行政学整个领域发展起来[2]。
(3)闫硕认为公众参与是围绕参与的主体、参与的范围及参与的渠道来定义的。其中,参与的主体是指那些需要受到公共政策影响的社会组织和个体公民,而非所有的公众;参与的范围是涉及到所有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的公共领域,除了政治生活外,还应包括公共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参与的渠道是整个参与过程的至关环节,只有合理有效的渠道,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与水平[3]。
本文基于闫硕的观点,认为公众参与是指接受到政策反应的个体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包括参与的主体、参与阶段和参与方式等。
乡村建设的目标是满足本土村民的使用需求,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村民对乡村景观建设不仅有知情权、参与权,更有监督权[4]。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不仅需要村民贯穿整个微景观改造实践的全过程,更需要反馈和提出意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于众人的事情可以做到众人商量”。在乡村微景观改造中,乡村社区的景观环境有赖于更多的村民主动参与进来。村民对本土乡村社区景观环境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乡村微景观改造模式的转变。一方面,村民参与意识的觉醒改变了传统设计师单向的沟通方式,实现了村民、设计师、政府三方之间的共同参与,达到共同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是其民主意识提高的表现。在乡村微景观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与政府应广泛听取村民对乡村景观的诉求和意见,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形成村民参与的利益共识。
Liz Sanders[5]指出,“每个人都富有创造力”。普通人只认同设计师设计的观念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潮流的需求。设计师与利益相关者合作设计的模式将越来越流行。在乡村微景观改造中,如何通过设计师和村民的交流合作,使乡村微景观发挥最大效益,成为设计师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不光要考虑设计方案,也要设计研究过程,充分发挥村民的创造力,提高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是新时代设计师们的新任务。
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有助于村民参与政府行为的监督;同时,为乡村微景观改造出言献策,更是一种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景观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单靠政府与设计师的力量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景观治理。与此同时,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日趋成熟,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的意愿加强。因此,在乡村微景观改造中,政府应在广泛征求村民实际诉求的同时,与设计师共同鼓励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这不仅能提升乡村的景观治理,还加强了村民与社区之间的黏性。
参与式设计是目前国内乡村景观建设中比较新兴的手法。首先,如何引导村民参与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只有村民深刻参与到乡村微景观改造中,才能发挥其乡村景观建设的最大效益。其次,对于乡村微景观改造,村民与专业设计师在专业知识上存在巨大差异,对问题的看法常会发生分歧,这是一个不断磨合和改进的过程,工作难度大。再者,由于乡村中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设计师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效率不高。
目前,在乡村微景观改造中,村民参与程度低、参与效果差。影响村民参与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2.1 文化的差异
乡村的主要居住人群为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和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导致村民与设计团队之间产生“误会”的主要因素之一,村民觉得设计团队不尊重村民,设计团队又觉得村民不配合、不合作。这就需要政府对村民进行动员和协调;同时,设计团队也要充分融入乡村社区,尊重村民的想法和意愿。
3.2.2 话语权的实现
赋权是乡村景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关键。让村民共同参与本土乡村景观的建设,会设计出更符合村民需求的景观。中国乡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宗族“地缘性”,乡村中有威望人群的参与,往往对活动会产生积极推动的效果。因此,在乡村微景观改造中,设计团队要牢牢抓住这些关键人物。
要实现乡村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在乡村建设中必须要重视村民意见,鼓励村民参与建言献策,号召第三方组织(如晋江市邀请各高校研究生专业实践团队)与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景观建设(图1、2)。具体到村民参与,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线上线下活动,建立广泛的社会共识,拉近与村民间的距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的热情。只有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力量,实现村民与设计团队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乡村景观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的有效途径:①优化参与流程,健全村民参与机制;②培育参与意识,提高村民参与能力;③拓宽参与渠道,增加村民参与手段。
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大体系,应该明确村民参与的阶段、不同阶段的参与形式及如何参与等问题。首先,在乡村微景观改造活动初期,就要考虑村民参与的流程,为村民参与奠定基础;其次,划分村民参与的阶段,主要包括前期调研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审批公示阶段和规划实施阶段;最后,在不同阶段中探讨村民参与的不同形式,如圆桌会议、讲座、动员大会等。
图1 村民与实践团队参与微景观改造
图2 微景观改造前(左)后(右)对比
(1)要加强乡村景观建设中的村民参与,首先必须加强对村民宣传教育的力度,让村民增加对乡村景观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2)确立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的规则,提高村民参与的公信度。
(3)政府应适当地“赋权”予村民,增加村民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知情权、监督权甚至决策权等。
(4)提供良好的激励制度,鼓励和引导村民的参与。同时,乡村社区应多开展优秀微景观案例的宣传,或组织村民中的主干力量参观成功案例作品,让村民在观察中学习,从而增强村民参与的意识,提高村民参与能力。
公众参与乡村景观建设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优化,加大参与的广泛性。村民参与式视角下的乡村微景观改造,更应扩展其参与渠道,加强村民参与的力度与广度。
(1)村务信息通道要及时且畅通。应完善乡村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及时发布政府决策,保证公开信息及报道的真实性。
(2)借助网络媒体、意见信息栏及走访,征集村民对于乡村微景观改造的意见和建议,使村民能够方便、迅捷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及时给予回应及意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改造的范式势在必行。政府应通过更多的平台来获取村民参与的意向,以实现村民与设计团队的“众包众筹”;同时,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优化参与流程,健全村民的参与机制,利用“互联网+”等,将线上线下的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村民参与的公开性。
村民参与式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只有合理确定村民参与机制,增加村民参与渠道,提高村民参与意识,才能充分保证村民对乡村景观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