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人民医院(516600)徐伟杰
肾结石排出过程中短暂性阻于输尿管细窄处,导致上尿路梗塞,使结石近端上尿路扩张与积水,引发急性上尿路感染[1]。目前该病治疗目的是积极控制感染,保持上尿路通畅,最后清除结石。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是治疗继发急性上尿路感染的有效手段,但也易导致尿急、尿频、尿液反流等症状[2]。本研究通过对147例双J管留置的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的治疗,对比双J管留置7d和>7d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以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47例行双J管留置的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J管留置时间分为7d组73例和>7d组74例。其中7d组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30~64岁,平均(53.46±6.69)岁;>7d组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32~69岁,平均(54.12±6.63)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取截石体位,全麻下,尿道将F8.0/9.8wolf输尿管硬镜置入膀胱,通过硬镜确定患侧的输尿管口,将斑马导丝逆向置入,在其正确引导下导丝进镜达输尿管结石处,成功超越结石,将F4.7双J管沿导丝插入。7d组留置7d拔除双J管,>7d组留置7d后拔除双J管。两组均在拔除双J管后选择美国科医人公司生产的输尿管下钬激光外科手术系统碎石,但在输尿管镜难以到达结石处或结石退回肾盂,则予以经皮肾镜碎石。
1.3 观察指标 应用LunaⅡ全自动细胞计数仪检测留置双J管当天尿白细胞(WBC)计数,留置第7d血、尿WBC计数;记录术后术式、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率等手术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予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予以R×C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留置双J管后WBC计数比较 在留置双J管当天尿WBC计数,以及第7d尿、血WBC计数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留置双J管后WBC计数比较()
附表1 两组留置双J管后WBC计数比较()
注:WBC:白细胞计数。
第7天WBC计数血(×109/L) 尿(×103个/uL)7d组 73 22.67±2.69 8.11±1.03 0.39±0.05>7d组 74 23.03±2.61 7.93±1.05 0.38±0.04 t 0.824 1.049 1.340 P 0.420 0.307 0.196组别 例数 当天尿WBC计数(×103个/uL)
2.2 手术资料比较 两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手术资料比较[(),n(%)]
附表2 两组手术资料比较[(),n(%)]
手术资料 7d组(n=73) >7d组(n=74) X2/t P钬激光碎石术 70(95.89) 71(95.95) 0.000 1.000经皮肾镜碎石术 3(4.11) 3(4.05)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 69(94.52) 72(97.30) 0.188 0.664并发症发生率 34(46.58) 37(50.00) 0.173 0.678手术时间(min) 37.69±4.28 36.95±4.31 1.044 0.309
输尿管结石损伤了输尿管,从而降低局部免疫力,为致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最终引起感染,其中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两组留置双J管7d后尿WBC均显著下降,同时血WBC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留置双J管7d感染控制效果显著,体内炎症状况得到显著改善。随腔内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具有碎石效率高、损伤少、痛苦小、安全等优势,现已成为输尿管结石首选手术方法。两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资料比较无差异,表明留置长时间双J管对碎石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因此在保证疗效和安全前提下,尽可能留置7d后拔除,并尽早行碎石手术。
总之,双J管留置7d与7d后对输尿管结石并感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无影响,均可有效控制感染,保证预后。但还是建议双J管留置7d后应尽早拔除,实施碎石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