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谷志旺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建筑改建与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上海工匠”、“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9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
桌子一角,一大摞资料被码得整整齐齐;另一角,双肩包被端端正正地放在触手可及的距离……工位上这张看似寻常的桌子,种种细节却无不彰显着主人公谷志旺的个性:一丝不苟、严谨自律,却又深谋远虑。
谷志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四建”)副总工程师,专注于建筑改建与持续利用方面的工艺研究和科技创新,“我所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结合工程特点,从查勘、结构改造、建筑修缮、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着手,兼顾政府流程、成本和工期等因素,为建筑改建等各类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就是我的工艺专长。”
研究生毕业之后,谷志旺加入了当时江苏第一高楼——南京紫峰大厦的超高层建筑建造项目中,负责“任务吃重”的主楼区部分。虽然基层工作异常艰苦,但正是那段“墩墩苗”的经历,让他飞速成长。在完成本职工作外,勤奋而努力的他额外给自己“加餐”,研究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方法、技术、装备等相关知识。
普通技术人员、项目技术负责人、市级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十几年来,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他始终扎根工程一线,不断用高难度的工程磨练自己,以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见证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成长。
谈到谷志旺,2017年的上海玉佛禅寺大雄宝殿及其内部佛像同步平移顶升工程就不得不提了。
为消除消防、交通、建筑结构、高密度人员集聚等公共安全隐患,2014年7月,对玉佛禅寺正式启动消除公共安全隐患保护性修缮工程。虽然平移只用了7天,但从2014年起,谷志旺就开始带队研究修缮方案,整整3年,走过了一段异常艰难的道路。
与以往砖混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整体移位不同,玉佛禅寺大雄宝殿建造年代久远,又是砖木结构,结构体系较为薄弱。“如何对木结构庙宇建筑进行加固保护、如何进行木柱托换、如何将移位施工对建筑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等问题,都是整个移位过程面临的难点”。谷志旺用手比划了一个圈,说道:“首先要做个‘托盘’,然后再去装‘豆腐’”。
这里难度最大的,也是寺庙最关心的,就是佛像的基础托换和保护。
3尊8m高的佛像并排坐落在10.5 m(长)×4.5 m(宽)×2 m(高)的砖砌佛台上,佛像和佛台都是空心的。如果把大雄宝殿和佛像比喻成“豆腐”,若直接推动,“豆腐”很容易碎掉,而用来平移“豆腐”、起到保护作用的托盘,就是关键。但是,怎么把“豆腐”放到“盘子”上?大雄宝殿没有设计制造图纸,该如何在修缮过程中得到精确尺寸和数据?
“利用数字技术是关键。”
原来,在这3年中,谷志旺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三维扫描、基础托换、佛像保护等技术难题:利用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整合出一个数字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逆向建模,生成大雄宝殿的BIM模型,在各处安装多个传感器,实现了平移过程中对大雄宝殿和佛像的远程实时智能监控。
向北平移30.66 m、向上顶升0.85 m……借由这次平移,大雄宝殿在整体结构不做任何变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底部混凝土基础,从而提升了主体建筑的抗震性,稳固其建筑结构,更好地保护了大雄宝殿原有的历史风貌。
虽然这是作为技术负责人全程负责的第一个大型历史保护建筑修缮项目,但也正是这项世界首例木结构文物建筑带内部佛像同步平移顶升工程,让34岁的谷志旺和他的团队一战成名。
他和他的团队所承担的压力到底有多大?不止项目自身难度系数极高,整个平移过程都是全部对社会公开。就连各界媒体都在密切关注,不止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播报,上海的电视台甚至还进行现场直播。
“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是,正是因为这3年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我们才能在之后的4年内胸有成竹地走好每一步。”
即便在如此重压之下,谷志旺和他的团队每一次令人讶异的职业突破,总是在不断地打造行业内的“第一”或是“之最”。
城市发展是不断积淀的过程,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载体,不同时期建筑文化的叠加,构成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代表着延续城市历史脉络,也是一项关系着民生福祉的工程。由谷志旺团队负责、上海首个保留保护建筑内部整体改造的试点项目——虹口区春阳里的修缮,便是城市有机更新理念转变背景下里弄改造模式的成功探索。
被列为“风貌保护街坊”的春阳里,内有住户1 181家,约有3 000多位居民一直过着厨房合用、缺乏独立卫生设施的生活;每单元最少2户,折算人均居住面积最小仅2.2 m2。如何在石库门整体格局保护和民生居住保障的权衡中谋求平衡点,是需要谷志旺和他的团队深度思考的。
经过现场勘查,谷志旺和队员们发现,“木质的门和楼梯早已松动得‘嘎吱嘎吱’作响”。原有建筑为木构架立贴砖混结构体系,现场墙体出现变形开裂,木结构柱业已腐蚀严重,失去了原有功能……项目最终采用预制钢结构框架与现浇混凝土楼面板相结合的结构体系。但该体系建构难度大,在工程期限只有6个月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快中有稳,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如期竣工呢?
“实物与建筑图不能有任何差别。”谷志旺说。
除了将楼房内部重新分隔修缮,确保家家户户都有独立的煤厨卫设施,还要加强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管理,沿袭建筑外观原有风貌,“修旧如旧”,使春阳里和整个历史风貌特征相统一。谷志旺说,他们在施工中充分保留、保护原有构件,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使用原工艺、原材料,“拆除过程中以旧砖重新使用为前提,逐层逐步进行人工仔细敲拆、保护性拆除;并指派专人进行清洁整理,现场统一编号后,运出现场保存,以备日后砌砖专用”。
除了玉佛禅寺、春阳里,谷志旺的团队负责的锦沧文华大酒店、第一百货商业中心、大世界、港汇广场等建筑的改造,都承载着上海的百年历史记忆,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谷志旺深入积累和研究上海传统营造工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工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谷志旺更是不断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推动建筑改建工艺发展。同时,谷志旺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制订了3项行业标准,并为上海出台相关领域的地方标准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上海传统建造技艺濒临失传的现状,目前他正在配合主管部门,开展传统营造工艺的系统整理和记录,以影像和工艺手册的形式记录传统工艺,并将此作为今后工匠培训和考核认定的基础。
虽然获得“上海工匠”称号,但是他依旧谦虚地把自己称为“修房子的”。在他心里,工匠精神无外乎4种:专注心、敬畏心、进取心以及责任心。他也把这颗匠心,完完整整地传递给他的团队,鼓励队员们要大胆试错、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试错中成长,才能培养出行家能手”。他常说不怕年轻人犯错,就怕他们不敢犯错,“因为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经验更重要”。
他认为,容错并不是鼓励错误。“构建完善的容错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容错流程,厘清哪些错误能容、哪些错误不能容,对不做计划、不设预案、违反制度等个人违规行为导致的错误要进行严肃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失误造成的损失。”
在匠心感召和科学管理下,他的团队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一支5人队伍发展成如今的36人,并成立了4支专业团队。不仅如此,团队昂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也是有目共睹,其中5名成员成长为团队负责人或者技术骨干,4名成员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人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扬帆计划”。他所负责的上海建筑改建与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