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建议用巧借故事、设置问题、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游戏、落实操作实践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故事 问题 生活资源 游戏 操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32-02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往往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与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能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借故事
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拥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有趣的故事的关注度相对较高。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的内容时,教师可用趣味故事“曹冲称象”引入:三国时期,有人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与将士们觉得大象非常高大,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于是,曹操问将士们:“如何称重?”尽管将士们各个骁勇善战,但在如何称大象这个问题上却犯了难。此时,曹操的儿子曹冲站了出来。曹冲让人将大象牵到船上,当船体稳定后,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上一道横线,再将大象牵上岸。然后,将石块装上船,船身渐渐下沉,当船身上所刻的那条横线和水面齐平时,就停止装石块。接着,将船上的石块进行称重,从而得到了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情节有趣,主人公曹冲又是学生的同龄人,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后续学习的体积运算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意识到可以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见,教师巧借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习得新知。
二、设置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精心设置问题,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脑海中“数学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面对面行走,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行走的具体情况提出简单问题,如“甲乙两位同学相距500米,他们相向而行,速度均为25米/分钟,他们行走多少分钟后会相遇”等。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模拟相遇情境,对相遇问题形成非常直观的印象,能够对教师所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解答。然后,教师逐渐加大所提问题的难度,如“甲乙两位同学的行走速度不同,甲为25米/分钟,乙为15米/分钟,其他条件不变,他们行走多少分钟后会相遇”“甲乙两位同学的行走速度不同,甲为25米/分钟,乙为15米/分钟,其他条件不变,他们相遇的地点与甲出发的地点相距多少米”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习由浅入深,学生充满动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点,顺利解答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最大的价值是通过质疑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发现问题与不足,從而引发更多的辩论与思考,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三、利用生活资源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利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具体的实际生活情景以创造学习的良好契机,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真正以数学教学带动学生的多元化综合发展。
例如,小学生对超市购物非常熟悉,教学“单位换算”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模拟超市的情景化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室临时布置成超市,在卡片上画上“商品”并明码标价,如在画有苹果的卡片上标注“每千克苹果售价5元”,在画有饼干的卡片上标注“每包饼干重200克,每100克饼干售价6元”等。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扮演“超市服务员”“顾客”等,进行模拟购物。这样的情境,具备高度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相较于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能够在模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新知。利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能更加顺利地落实“单位换算”的教学内容,能够降低逻辑性、抽象性知识的理解难度,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解析问题,为后续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四、开展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度引入游戏,以游戏驱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升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带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营造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做到“玩中有学、学中有玩”,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小组竞赛游戏。教师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00以内的10个自然数,让学生小组找出其中的质数与合数,用时最短、正确率最高的学习小组获胜。这样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敏捷度,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落实操作实践
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非常强,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操作实践性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夯实理论基础,进而反哺其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与数字相关的较抽象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小竹签进行实物操作,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测一测,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字知识。又如,学习“长度单位”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会混淆“厘米”“分米”“米”“千米”等单位。此时,教师可以准备不同的量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文具尺测量铅笔盒、书本的长度,从而加深对“厘米”的理解;使用较长的软尺测量教室长度,能直观地认识“米”;而对学校操场之类的场地进行测量,则强化了对“千米”的学习。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记忆不同的长度单位,并有利于学生学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法则。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作用,不断提高认识,提升专业水平,勇于创新和实践,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庆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8(8)
[2]王英.浅议情境创设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8(17)
[3]宋良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
[4]殷华春.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
作者简介:黄忠冠(1970— ),男,壮族,广西平果人,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现于平果县榜圩镇中心小学任教,任教导副主任,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