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皖江示范区产业承接与创新升级的现状及内在问题分析

2019-10-25 01:56张丽丽
对外经贸 2019年7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

[摘 要]皖江示范区采取了一系列早期开拓性的探索,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改革效果较为显著。除供给侧改革所致承接速度趋于减缓、体制机制问题外,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内在问题,如产业联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旧动能转换不明显、产业集聚有待加强、要素支撑体系需要完善等。通过实地调研,在全面总结示范区产業承接、创新发展的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关键词]皖江示范区;产业转移;创新升级;产业联动;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07-0070-05

Abstract: Wanjiang demonstration area through a series of pilot exploration, adhere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he reform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to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upply-side reform, such as the slowing down of the undertaking speed and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there are still some inherent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Wanjiang demonstration zone, such as the industrial linkage has not been fully playe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drivers is not obvious,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factor support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the effect and experience of industry undertaking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Keywords: Wanjiang Demonstration Area; Industrial Transfer; Innovation, Upgrading; Industrial Linkage;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皖江示范区产业承接与创新成效

(一)要素集聚效应明显,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皖江示范区建设以来,不断引进投资,产业高端承接、升级承接的格局正在形成,要素集聚呈现明显的正效应。在皖江示范区产业承接的推动下,经济増长速度增快,综合实力提升较为明显。

(二)开发园区不断壮大,高新产业发展成效显现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园区是产业承接和发展的载体。在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开发园区已经成为主阵地。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显示,安徽省有117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2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家,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位,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山东。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家,其中皖江示范区已有4家,数量居全国第12位,占比3.5%。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4家。

2018年合肥高新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新芜经济开发区、天长经济开发区、包河工业园等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合肥、滁州、池州、六安等八地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三)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双核两翼”不断发力

2017年,合肥、芜湖“双核”地区生产总值占整个皖江示范区56.1%,合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7.1亿美元,占皖江示范区(不含金安、舒城)的52%,双核的核心作用明显;2017年,滁州、宣城“两翼”相互合作共同承接取得突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计达21.5亿美元;大量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汇聚于“一轴”,初步形成了产业承接与发展集聚区。在“一轴双核两翼”的带动下,皖江示范区其他城市也获得持续发展。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更加良好

皖江示范区把产业承接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合肥、宣城等市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合肥经开区、池州经开区入围全国首批低碳工业园区,马鞍山集中示范园区获批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产业园区,铜陵经开区成为全国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巢湖流域、宣城先后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池州、岳西、宁国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芜湖入选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池州、合肥、安庆、宣城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2017年安庆市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18.5%;打造一批特色的健康养生基地。

(五)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2016年皖江示范区就业人数1962.7万人,新增就业人数40.6万人。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174元和14725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在产业承接中得到了实惠,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三线三边”治理成效显著,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优美的幸福家园建设进一步加快。

(六)南北合作共建,辐射带动效应初显

皖江示范区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带动皖北等其他地区的发展。2009年11月,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合肥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之间开展结对合作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结对”支援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合肥与阜阳、芜湖与亳州、马鞍山与宿州对接,在产业项目、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為皖北提供帮扶与支持。2012年2月,安徽省出台方案,形成“3+4”南北合作共建模式,五年间,南北对接的县区增加至7个(后增加临泉庐阳、泗县当涂及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区),原本“3+4”的模式发展成“3+7”,共建园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七)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创新平台日益完善

2016年,皖江示范区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2223家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中,皖江示范区拥有1631家,占全省73.4%;在全省159家国家级研发平台中,皖江示范区拥有136家。2017年,皖江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1%,创新投入成效显现。

皖江示范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加强。截至2017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达16家,安徽省共24家。

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皖江落户,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为皖江示范区的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八)产业承接稳步发展,开发合作不断深化

2012—2017年,皖江示范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由3202个增加到3557个,产业承接稳步发展。

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8亿美元,201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9.9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80.76%。其中2014年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位资金1524.4亿元,2016年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位资金3279亿元,比2014年翻一番。

二、皖江示范区产业承接与创新升级存在的内在问题及分析

(一)双核带动能力尚未形成,产业联动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1.合芜核心带动能力尚未形成

区域内的合肥、芜湖两核存在“一核强、一核弱”的状况,2017年合肥GDP为7213.4亿元,而芜湖虽次之,但GDP只有3065.5亿元。此外,从创新能力来看,两城市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强,但产业合作尚未形成规模,从而导致自主创新的建设重复进行。因此,创新驱动力需进一步强化,以促进皖江示范区创新生态圈的构建。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2016年皖江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899.8亿元,占皖江示范区GDP的比重为36%,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24.46%。从区域内部来看,合肥、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高,滁州和宣城“两翼”创新发展的力度仍有待提高,皖江上游池州、安庆有所进步,但起色并不大。

2.产业联动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引力模型测算,模型构建如下:

Qij=PiGi×PjGjD2ij

式中,Qij表示地区间经济联系强度,Pj,Gj,Pi和Gi分别代表城市j,i经济规模总量和人口数量,Dij则表示距离,用两地间公路里程测算。选取了皖江示范区七市(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和池州)和长三角地区及中部代表城市(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宁波五个城市)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总量(用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测算) ,通过计算整理得出结果如表2、表3。

从表2可以看出,合肥与安庆、滁州、马鞍山、芜湖的联系较高,芜湖与马鞍山、宣城的联系都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组团的科学性。

从表3可以看出,皖江示范区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差异较为明显。南京为第一梯队,杭州、上海、苏州为第二梯队,宁波为第三梯队;在皖江示范区各市中,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与长三角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相对高于其他城市。

由于区位优势和经济规模及产业发展基础,皖江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程度较为紧密,两区域的经济联系基础优势较强,跨区域联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因此,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的背景下,区域产业联动是解决“协调与升级”困境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

(二)创新生态圈尚未形成

1.人均创新投入不足

2010—2016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显示,尽管皖江示范区研发经费的投入有逐年上升之势,但直到2016年底,皖江示范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2.38%,提高的百分点有限。在创新人力投入方面,皖江示范区人口总量大,人均水平较低,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2016年只有362人。投入少必然难以维持较强的创新能力。

2.创新人才支撑不足

从人才需求看,皖江地方政府已开始将重点转移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产业,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生物化工行业、装备制造工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要求皖江地区具备配套的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而人才短缺一直以来制约着皖江示范区的发展。由于皖江地区人才机制、创业环境等原因,“引人难、留人难”问题突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一些企业出于创新需求,将研发部门迁至一、二线城市。高新产业发展薄弱,需要进一步培育新经济,以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形成。

3.配套设施不完善

从基础设施来看,目前,从芜湖坐高铁向西最远只能抵达安庆,芜湖至合肥尚未开通高铁。沿江岸线港口虽多但未形成规模。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布局过于分散。

从产业链来看,皖江示范区虽然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综合配套能力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一些转移企业很难找到满足其产业链需求的合适的本地企业,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沿海地区或国外购买。产业整体实力仍然薄弱,集聚效益不明显,缺乏完整产业链。

(三)产业集聚层次较低,集聚发展效益不强

本文采用区位熵计算皖江示范区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参考文献]

[1]张丽丽.皖江示范区产业趋同及协调发展实证分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2(2).

[2]江小国,周海炜,贾兴梅.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性研究——基于空间引力模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9(1):150-156.

[3]华克思.区域产业转移作用机理与发展路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4]方媛.皖江城市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5.

[5]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的通知[EB/OL].http://www.guangde.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986d5ba51d70cd54b9aeabd.html 2016-12-25.

[6]姜萱,曹海清,高昊.新常态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7,3(6):15-18.

[7]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ghwb/201003/t20100324_585471.html 2010-01-20.

[8]徐岚.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0):20-23.

[9]李强,徐康宁,魏巍.产业聚集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8(2):20-25.

[10]汪本强,倪泽强,杨学春.皖江示范区市域间产业趋同现状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12(4):12-14.

[11]傅为忠,刘登峰,韩成艳.皖江城市带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10).

[12]白海星,文晶,黄津润.皖江示范区:创新开放双发力[N].经济日报,2017-12-14.

[13]程霞珍.皖江城市帶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9(12):18-21.

[14]皖江城市带成安徽发展新引擎探因[EB/OL].http://www.ahjjw.com,2016.

[15]许成宽.驱动安徽经济发展新引擎[N].安徽经济报,2016-10-11.

[16]安徽:南北城市手挽手 提振皖北大步走[EB/OL].http://news.beelink 2015.

[17]皖江示范区:对接长江经济带 皖江“巨轮”全面升级[EB/OL].http://news.youth.cn 2016.

[18]房君.皖江吸引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19]张峰.“十三五”时期皖江示范区转型发展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5-08-24.

(责任编辑:郭丽春 董博雯)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