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贞玉 吴俊端 李贞
【摘 要】本文分析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中数量不足、结构失衡、与需求错位、质量不高等问题,论述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作用,提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等对策,合理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的供給结构,提高高等医学教育的供给质量。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地方医学院校 人才培养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24-02
供给侧改革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提出的,但此理念迁移到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可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一些关键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在数量、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存在供需失衡、供需错配等现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破解高等医学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匮乏困境的现实需要,为此必须针对当前高等医学教育自身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人才供给数量不足。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按照医疗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255万人。但是,目前的缺口将近200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来看,生物医药、营养健康、医疗保健器械、健康管理、养老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医学人才供给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需求。
(二)医学人才供给结构失衡。医学院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与行业产业岗位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医学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要求的提高,使得卫生健康行业对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居高不下。而本/专科生由于高校扩招因素,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在供给类型结构上,供给侧重视临床医疗人才培养,忽视医疗技术性和辅助性人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三)医学人才区域供给与需求错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区域不平衡趋势加剧。东部地区不仅具备绝对的卫生人力资源优势,在医学人才培养的供给能力、供给质量上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从院校设置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数量越多,尤其是高水平的医学院校比中西部地区更多。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尤为严重,人民群众对优质的卫生服务需求更加迫切,地区间的供给和需求间的错配问题十分突出。
(四)医学人才供给质量不高。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出台,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这些都是我国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聚焦人才培养打出的“组合拳”。其目的就是要引导高校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常识、本分、初心、梦想四个回归。因为高等教育供给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水平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仍存在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医学人文教育、基础教育和基层见习实习不足,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等。
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四大职能,这四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和根本,没有人才培养,不能称为大学。人才培养是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直接表现,而科学研究则是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都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和根本。国家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以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拓展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和路径。同样,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也应该体现行业性、应用性和地方性,地方医学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强、具有鲜明卫生行业特色的医学及相关专门人才。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制约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瓶颈。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必须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这既是新形势下我国“十三五”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地方医学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医学院校服务地方的发展理念应当紧扣医学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和服务地方的三大功能,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衔接。地方医学院校要立足当地、发挥特色、积极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有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研究成果较少,视角单一,大多属于实践经验总结,理论深度和研究广度有待加强。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立特色鲜明、符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学科体系。应紧紧围绕区域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科为基础,强化优势特色,自主确定建设目标,避免平均用力。同时,深化医教协同、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国际合作交流等全方位协同育人,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教育资源,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探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在政府层面,要根据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程度、通过绩效评价导向,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实行“好中选优”的项目优选机制,避免撒“胡椒面”。
(二)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首先,地方医学院校要找准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根据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应片面追求大而全,而是应该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要主动适应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医学新发展、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根据学校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加快对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升级,推动医学与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布局新兴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建设。学科、专业的设置是决定培养的人才与经济供给侧改革中产业行业需求结构是否相匹配适应的基础。要适度调整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培养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不盲目附和市场需求,增强自身学科建设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性,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实施为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地方医学院校要深化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开发多元开放的课程内容,提升课堂供给质量,培养医学生预防、诊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健康全过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强化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健全覆盖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严格毕业实习管理和考核。以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和技术创新为导向,及时将“人工智能+健康医疗”“互联网+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要深入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和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纵深发展。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教协同日益深化,地方医学院校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体制机制,以服务为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医教协同。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刚刚起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办学实际情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并对照标准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沟通,加快建立医学人才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的协同联动机制。通过与医药企事业单位等用人部门的密切合作,加大经费投入,形成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使用包括临床教学基地软硬件的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出发点在于合理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的供给结构,提高高等医学教育的供给质量,建设“新医科”专业。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适合我国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的新模式,促使医学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获得成功。
【參考文献】
[1]刘宇文,周文杰.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教学供给侧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报,2018(17)
[2]贾金忠.供给侧改革理论视角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
[3]付耕南.高等医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据、内容、路径的研究[J].数码科技(上),2018(5)
[4]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2)
[5]谢君君,谢江波,谢协驹,等.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综述[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JGY2019048);2016年度广西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6B10)
【作者简介】马贞玉,女,博士,广西医科大学副教授;通讯作者:李 贞,女,博士,广西医科大学副主任技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