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沅
九月的北京依旧闷热。踏入北外的校园,满目破旧。主楼被围在铁皮墙中,缠着绿网正被修缮。绿化景观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风格,裸露的黄土上冒出一簇簇的野草,水泥墩子的简易乒乓球桌掩映于沧桑的松树间,旁边几张残旧的长椅歪斜地立着……
大学四年,校园一直处于半工地的状态,体育馆在施工,新的办公楼在施工,主楼、五号楼、四号楼、三号楼陆续翻新修缮……噪音、灰尘、堆砌的砖、沙土、钢筋、水泥,带着安全帽的农民工……这一切都成为我大学四年记忆的一部分。
校长在毕业典礼上为此向毕业生们表示了歉意。毕业几年后重返校园,我看到了面貌一新的北外校园。现在的北外正变得越来越好,学弟学妹也享受到了更好更舒适更便利的生活。
虽说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但纵观如今国内的高校,一流的大学都拥有一流的校园环境和硬件条件,优美的校园会给予人美好的向往,会给毕业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入学之初,我对学习阿拉伯语没有什么兴趣。之前我就从不同的渠道听说阿拉伯语之难,内心便有些恐惧,弯曲的阿拉伯文字在视觉上就给人以复杂的感觉。沙漠、混乱、战争……阿拉伯国家的负面形象成为了我头脑中难以挥去的阴云,阿拉伯语在我眼中似乎也带上了这些负面的痕迹,让我看不清阿语专业的前景,对阿语渐渐产生了抵触的心理。
有个我连名字和相貌都记不起的女同学在数周后选择了离开,另一位同乡在犹豫了数月后还是选择了退学,他们是不是由于同样的原因而放弃了阿语呢?虽然并无什么兴趣与激情,也许是一直以来勤奋和上进的精神惯性,让我还是决定坚持不放弃。
刚开始的两个月,我学得很是痛苦。后来,何老师(不是何炅)来教我们了,他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丰富的课堂表现力、深入浅出的讲解,把每一堂课都上得风生水起、欢声笑语,充分地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大减轻了阿语学习的枯燥。渐渐的,我对阿语没有那么抵触了。想当初,何老师说出了多少金句,至今也让我难以忘却。后来又遇到了更多阿语系的優秀老师,他们学术水平一流,授课方式各不相同,个性独特鲜明,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师出高徒,优秀的老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而我遇上了这么多优秀而有个性的老师,实为幸运。
毕业时,四年的努力没有枉费,专业课成绩还算不错,但是我的口语和听力还是有待加强。正如何老师所言,我们的水平还不能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毕业了,但学习阿语之路并未结束。
选择小语种作为专业,总免不了面对家人朋友的质疑:小语种的专业前景是不是太窄了?就业出路是不是太少了?外语是不是只是一个工具?毕业后是不是只能做个翻译?
事实上,北外小语种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外交、外事、外贸、新闻媒体等涉外领域工作,外语专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广阔舞台,但我们还要发掘和调动出更丰富的潜质与能量才能呈现精彩,创造成功的职业生涯。翻译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语言是工作中的优势,不是全部的价值。
毕业后,我们不仅可以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负责工程项目,还可以成为培育英才的教师,成为记者、主持人等,就业面可以说是很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