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由学校安排的话,那么放假期间就主要看家长的了。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并不简单,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教育观、人生观甚至亲子关系的综合体现。放假了,也不能彻底丢掉学习,这当然是对的,但“学习”不只有课堂学习一种模式。安排好假期生活,让孩子既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拥有和在校期间不一样的经历和体验,是每一位家长的“假期作业”。比如,个别学科薄弱的孩子可以通过假期补习提高成绩,有某方面有特长或爱好的孩子能够通过培训提高才艺水平。但是,过分要求孩子参加假期培训班弊大于利。学校之所以安排寒暑假,一方面是由于天气原因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是让学习了几个月的学生们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既可以调整状态又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而现在的假期被一些家长和老师当成比日常上课更重要的“冲刺期”、“充电期”,显然与假期的初衷背道而驰。
对家长来说,一到假期就把孩子扔进培训班的“海洋”,这当然是“简便易行少操心”的办法,也显得孩子仍然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争先”,不管效果如何,至少心里很宽慰。但是,如果孩子只是从一个教室换到另一个教室,这样的假期有什么意义呢?永远沦陷在“书山题海”中,孩子感到厌烦也很正常。
所以,培训班不该剥夺了学生的假期。对于中学生,可以根据成绩合理安排补习,主要是补齐“短板”。家长也可以鼓励学生预习新知识,以便更好地迎接新学期。但是,参加假期培训班更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讲究劳逸结合。
课堂所传授的是前人总结过的、系统性的知识,但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却是一手的、鲜活的,带着热腾腾的气息。因此,放假了,走走亲戚也好,做做运动也好,养养花草动物也好,做一些平时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让孩子们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最符合假期“本义”的选择。
当然了,这个过程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家长安排孩子趁假期回老家来场深度游,要把家族的故事带回来;有些家长联系了环卫、公共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让孩子去参观学习。这样的计划比报个培训班要麻烦得多,父母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参与,甚至要陪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绝不是课堂学习所能替代的。
更何况,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之外,人格培养也是重要的部分。我们所处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与幸运,怎样与各色人等相处、合作……这些问题在课堂中并不能得到答案,必须要自己在生活中摸索。所以,躲在学校教育的象牙塔里,只能培養出不接地气的学生,在真实人生的摸爬滚打中,才能培育出健壮活泼的灵魂。
总而言之,不报或者少报培训班,这样的家长看似“佛系”,其实可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培训班粉丝”式的家长,除了交钱之外,对孩子的关注,可能反而没那么多。不管是哪一种选择,相信“走心”一定比不“走心”要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