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学训赛”教学模式的 实施与效果评价

2019-10-25 01:29薛佳鹏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微电影效果评价教学模式

【摘 要】本文论述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学训赛”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学训赛”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培养行业需要的影视人才,从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优化、技能训练的项目式教学、教学质量的校内外影展比赛等方面实施“学训赛”教学,通过学科建设与改革、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学生微电影制作的水平和增强企业对学生作品的认可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价。

【关键词】微电影  学训赛  教学模式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032-03

近年来中国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市场上企业宣传短片、电视真人秀节目、网络自制迷你短剧、移动终端的各类APP小视频等视听产品的营销与传播更是引起人们的竞相追逐。可以说,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学训赛”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已经迫在眉睫,而针对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也是势在必行。

一、“学训赛”教学模式的内涵框架

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构建出来的明确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本质上,它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将具体的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框架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机结合的结果和体现。“学训赛”教学模式正是为了实现微电影制作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而提出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构建“以训带赛、以赛促学、学训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以“赛的标准”和“训的目的”学,用“学的内容”和“赛的要求”训,借“训的技能”和“学的基础”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微电影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微电影制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行业发展实际需要。

微电影制作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涉及诸多前导和后续课程。前期的理论课有影视视听语言、剧本写作技巧、影视作品赏析和文案策划,中期涉及的技术课程有电视摄像、数字摄影、灯光照明、分镜头脚本和影视表演,后期的相关课程有平面设计、视频和音频剪辑、影视合成基础、影视特效包装等。这些课程内容都是本专业毕业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高校微电影人才培养需要涉及的专业知识,因此通过重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容关系、重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关系、重设教学与训练之间的协同关系,便成为改革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建设的关键。要通过三组关系的组织和实施,切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训赛”教学模式的运行策略

“学训赛”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着力于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优化、着力于技能训练的项目式教学、着力于教学质量的校内外影展比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定期持续地对教学效果进行研究讨论,从而完成对“学训赛”教学模式的实践验证和效果评价,确保学科知识、实训课程和技能大赛三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衔接。

首先是着力于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优化。一方面,教师要广泛深入微电影制作公司和影视传媒单位去实地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普遍公认的微电影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及市场目前流行的微电影实务普遍应用在哪些领域,对这些行业资讯的把握有利于在教学中设置贴合实际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走入学生群体中去调研,了解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对于微电影制作课程群相关子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以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合理建议,这些信息的掌握和学生的有效反馈都可以用来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此同时,教师要以“赛的标准”和“训的目的”来组织教学,使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两者之间形成稳步提升的联系。

其次是着力于技能训练的项目式教学。一直以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都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微电影制作课程群的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综合性高,应该紧密贴合行业发展、积极跟随市场前沿、寻求理论与应用的高度衔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国内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微电影制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训练,更不用说提高微电影课程的教学效果。部分院校与企业之间虽然已经建立起合作关系,但是针对项目协作的深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合作只是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企业没有真正走进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因此在微电影制作课程群的技能训练环节中引入项目式教学,借此形成企业和学校对学生作品的双重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校企合作的黏合度。与此同时,教师要用“学的内容”和“赛的要求”来强化训练,使项目教学与实践技能两者之间达到互补的效果。

最后是着力于教学质量的校内外影展比赛。大学生电影节的举办是对高校影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补充,它的原创性日益得到行业各界的认可。大学生电影节应该发挥好连接高校与社会的中间者角色,立足校园,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校园影视走向社会,同时将社会上成熟的电影制作理念和技术标准引入校园,提升高校影视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学训赛”教学模式正是要以“比赛引领、学训合一,多元化比赛、项目化学训”为基本原则开展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比赛,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作品质量,使学生在毕业后拥有足够的职场竞争力。这里的比赛分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校外的具体影展要求所进行的专项比赛,二是针对校内的某一课程结课作业所进行的汇展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在课下进一步相互沟通交流。与此同時,教师借“训的技能”和“学的基础”来设置比赛,使教学质量与校内外影展两者之间起到彼此促进的作用。

三、“学训赛”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学训赛”教学模式的提出目的在于为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寻求学科建设与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侧重点在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着力点在于提升学生微电影制作的水平和增强企业对学生作品的认可。因此对于“学训赛”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也是围绕着以上方面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来进行。

(一)学科建设与改革

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近三年的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涉及三届学生共483名。在开设的22门必修课程中分考查和考试两种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其中涉及微电影制作的相关课程有影视欣赏、音乐欣赏、数字摄影、视听语言、平面设计、数字音频与视频技术、数字摄像技术、数字影视特效和栏目包装共9门,从学科建设上来看,前期缺少了剧本写作技巧和分镜头脚本两门课程,中期技术课程缺少了灯光照明。这3门功课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微电影制作课程群的内部衔接,同时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只有数字摄像技术是以考试的方式结课,而另外的8门都是随堂考查,这对于学生真正地掌握学科知识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依据“学训赛”教学模式中的以“赛的标准”和“训的目的”来改革教学,除了增设缺失的相关课程以外,课堂上引入各类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的获奖作品来剖析其技术标准。课堂下在校内组织举办了微电影剧本大赛,再把获奖的剧本挑选出来供学生分组去拍摄,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微电影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16级部分学生和专业教师共同拍摄制作的北海市教育局第九届北海教育周宣传片“互通共享互学共鉴”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均是教师单方面探索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学生配合实施,教师引领学生,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依据“学训赛”教学模式中着力于技能训练的项目式教学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把北海市教育局的实战项目导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单人可以依此进行“分镜头脚本”的案例训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跟随教师去参与实地拍摄。在整个宣传片的拍摄过程中,学生又看到了灯光照明和数字摄像技术课程知识在具体项目中的运用。最后在对作品进行后期剪辑制作的阶段,学生又了解到数字音频与视频技术、数字影视特效和栏目包装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操作,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在完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完成的。

(三)提升学生微电影制作的水平和增强企业对学生作品的认可

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举办的“燃青春创未来”2016级校内微电影作品展为研究对象,微电影创作属于该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的常设教学内容,以往的结课形式是在期末最后三周时间,由学生分组拍摄一部校园微电影,随后交付给专业教师来点评打分,或者仅仅是在班级内部组织一次集中观影,同样是由专业教师单方面给出最后成绩。这样的评价机制致使小组内的个别学生对微电影的创作消极应付,同时对于小组微电影作品的最后质量也漠不关心,严重影响小组内别的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依据“学训赛”教学模式中的“训的技能”和“学的基础”来设置比赛,在这门课程开始之前就告知学生最后的结课作品要在校内举办大型影展,并且会邀请北海市的相关媒体和传媒公司来影展现场充当评委,学生的課程成绩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来评价,最后再推荐优秀的作品和学生去公司实习就业。这样就使微电影创作整个课程紧密围绕着最后的校内影展来实施教学,学生在上课的前几周就已经分好小组,开始剧本的创作,在课程中期学(下转第83页)(上接第33页)生会主动与专业教师沟通创作问题,在后几周的拍摄中,每个学生都按照各自的分工踊跃投入创作中,从最后展出的10部作品来看,学生的微电影作品确实得到了企业代表的高度认可。

面对着微电影市场的产业大繁荣,我国许多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类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掌握微电影基础理论与实务运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同时社会各界力量也在积极策划举办各类微电影创作大赛,旨在发现微电影创意人才,创作并传播优秀的微电影作品,部分知名企业在看到微电影的影响力之后亦争相推出能代表自己企业文化的宣传视频。因此,围绕着微电影制作的课程改革、课程群的有效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训赛”教学模式的运行是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路鹏.“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7(4)

[2]王玲.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财经类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效果评价[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3]凌先静.大学生电影节出路何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3)

[4]刘甜,刘振河.“学训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5)

[5]聂忆华,曹国娥,王功勋,马缤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促教”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学训赛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7C448)

【作者简介】薛佳鹏,男,硕士,研究方向:影视创作。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微电影效果评价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