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冬梅,关云哲,王芳芳,侯凤霞,鲁 硕,金 英,王彦新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1300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急诊PCI过程中,患者术中无复流(no-reflow,NR)的发生率较高(10%-30)[1,2],无复流现象是PCI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导致心肌组织得不到有效灌注,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已成为远期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于无复流现象,最有效的办法还在于预防,考虑到NR发生的多重机制,单一用药疗效常不理想,所以本文旨在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于STEA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预后分析。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春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STEAMI患者120例,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2)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PCI治疗者。排除标准:(1)严重先天性心脏病;(2)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凝血功能异常者;(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4)恶性肿瘤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患者按术前是否给予阿托伐他汀及替罗非班随机分为四组,1组:术前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但不给予替罗非班;2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但不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3组:术前同时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及替罗非班(鲁南恒康,鲁南制药);4组:术前均不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及替罗非班。其中替罗非班组患者入院后以25 μg/kg弹丸式静脉注射,然后以0.15 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12 h-24 h或依造影、PCI结果及出血情况调整用药时间。
1.2 研究方法PCI术前四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拜阿司匹林 300 mg、氯吡格雷(波立维) 600 mg 嚼服抗血小板治疗,各组术后长期维持阿托伐他汀每天20 mg口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病变相关动脉后,按常规进行PCI,支架成功释放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行高压球囊后扩张,造影显示残余狭窄<10%且无夹层、血栓,血流达到TIMI3级视为手术成功。术后比较各组间心肌坏死标志物、ST段回落情况、超声测定左室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LVEF);术前、术后24小时及48小时:eGF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指标、hsCRP;住院期间及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MACE)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梗死部位、犯罪血管、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比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组患者PCI术后结果分析四组患者共120例完整随访资料,3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组)术后即刻TIMI及MBG≤2级发生率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2小时CTnI值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各组患者PCI术后一个月随访结果分析3组患者1个月内MACE发生率为7.5%(3/4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LVEF值最高、LVEDd值最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四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注:LAD:左前降支;LCX:左回旋支;RCA:右冠状动脉;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Door to Bloon发病至介入时间
表2 各组实验数据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工作过度劳累,情绪起伏大、暴饮暴食等情况多有发生,这些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诱因。急诊PCI手术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能够改善患者心肌供血,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降低死亡率[5]。但在PCI术中一旦发生无复流(NR)现象,会严重削弱患者的手术效果,影响远期预后。NR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对NR现象,预防是关键。
目前,NR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NR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仍在不断探索。一些研究[6-8]认为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 NR 发病的核心机制。它发生的基础是(1)微循环缺血性损伤: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肿胀、脱落、间质水肿,导致管腔阻塞;另外由于坏死心肌的压迫,使毛细血管及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遭破坏可导致无复流;(2)微血管远端栓塞:栓塞物质来源于心外膜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或破裂的粥样斑块,这些斑块碎片栓塞冠脉远端,导致无复流发生[9];(3)再灌注性损伤:再灌注时冠状动脉微循环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浸润,并释放氧自由基、溶蛋白酶、致炎因子,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收缩因子等,从而引起组织和内皮细胞损伤、冠状动脉微循环持续收缩和机械阻断微循环血流[10,11];(4)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易感性可能与基因或获得性有关,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损伤微循环再灌注。
针对NR 的发病机制,传统药物主要是用于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部分药物还具有调节内皮功能、预防血管痉挛、提高心肌细胞的代谢,从而起到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作用。这些作用对于去除冠状动脉梗阻和痉挛可能有益,但对限制血栓形成作用较小[12]。本研究结果显示,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无复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明显改善术后TIMI、MBG血流、改善心脏功能及降低 MACE的发生率,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2]。分析其原因: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GPI)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使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受到阻碍,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目的,而且,GPI 还可以抑制聚集血小板的活化和粘附,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除了有恢复闭塞及狭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方面的作用,还可以降低局部缺血事件的发生率[13]。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其作用是与胆固醇以及肝脏还原酶进行结合,以降低血液中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有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C蛋白(CRP)等,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栓合成、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使缺血心肌组织充分再灌注,预防PCI术后出现无复流、慢血流[14,15]。二者联合使用,选择性高,能够快速起效,作用于血管,起到溶栓抗凝的作用,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无复流发生率。
综上所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对 PCI 治疗冠心病病人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有效的降低病人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冠脉斑块,抑制血栓形成,明显改善术后TIMI、MBG血流、改善心脏功能及减少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无明显不良反应,优于单一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