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民医院(466000)朱坤
针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来说,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措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对激素治疗的效果比较敏感,采取甾体类激素药物进行治疗疾病可被治愈,主要是因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属于具有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一种比较特殊类型的胰腺炎,在慢性胰腺炎发病率中约占7%[1]。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多发老年人群,临床症状以梗阻性黄疸为主,在影像学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表现有弥散性或局部病灶肿大,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或胆管狭窄的症状,所以在诊断时会被误诊为慢性胰腺癌、胰腺癌,当疾病被误诊时不仅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更是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2]。本次研究针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详情数据报告如下。
1.1 研究资料 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5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作为Ⅰ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54例健康人群作为Ⅱ组。Ⅰ组受检者54例,男性40例,女性14例,年龄51~62岁,平均(56.5±5.2)岁;Ⅱ组受检者54例,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50~61岁,平均(55.5±5.0)岁。将两组受检者临床数据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得知数据差异没有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给予CT检查,使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与CT高压注射器,在进行检查之前患者接受常规检查,对比剂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的速度为3.0ml/s。在注射对比剂之后可进行检查,动脉成像期为30秒成像,门脉期成像为1分钟成像,延迟期成像为110秒成像。在成像后应及时对其清晰度进行检查,当成像清晰度较差时应在10秒内补充采像。
1.3 评估指标 ①比较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病变形态。②比较两组受检者胰腺扫描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基于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计量资料采用(±s)的形式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n)、率(%)的形式描述,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和卡方(x2)检验资料间差异,P值小于0.05表示两者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病变形态的比较 由下表可知,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变部位有所不同,节段性胰腺病变患者的病变形态为多样,全胰腺病变患者的病态形态则为腊肠状。见附表1。
2.2 两组受检者胰腺扫描指标的比较 在进行平扫时两组受检者CT值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时段Ⅱ组受检者CT值要比Ⅰ组受检者CT值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多发于男性,在患病后患者体重下降、发生黄疸等,患者胰腺通常出现重大、增生等病变状态,加速了胰导管周围肌肉细胞的增殖,致使导管直径变小[3]。也有研究显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在临床中也有10岁儿童发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案例[4]。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病基础为自身免疫因素,免疫学异常包含血清y球蛋白、IgG4或IgG水平提升、CA199异常升高等。站在病理学角度上说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特征为弥漫性肿大,组织学特点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导管周围。临床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进行诊断时应与胰腺癌区分开,有研究显示在临床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误诊率比较高[5],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得到确诊时及时采取药物(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对激素比较敏感。
目前在临床中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还没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影像学检查手段有B超、CT、MRI等。但是通过此次研究不难发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变为弥散性肿大,同时也可为节段性肿大、多发阶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典型一个表现为腊肠样改变,主要沿着人体胰腺以纵向的方向进行蔓延,是因人体胰腺结构剂炎症的发病方式引起的[6]。
附表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病变形态的比较[n(%)]
附表2 两组受检者胰腺扫描指标的比较( ±s,HU)
附表2 两组受检者胰腺扫描指标的比较( ±s,HU)
类别(n)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Ⅰ组(54) 41.8±2.7 70.5±2.7 86.4±3.2 91.2±4.8Ⅱ组(54) 42.9±2.8 88.1±3.5 82.4±3.0 75.3±3.1 t 1.264 17.805 4.078 12.444 P>0.05 <0.05 <0.05 <0.05
经研究发现炎症不会影响到成像结果,病变胰腺在CT密度分布上于正常胰腺有着很大的不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特有的呈“腊肠样”胰腺肿胀,“雪花状”以不均匀渐进性延迟强化的方式,与胰腺病变周围包鞘样改变等均是特征性影像学改变。胰腺腊肠样肿胀的表现以胰腺外形肿大为主,边缘比较光滑,呈现出弥漫性的状态,与香肠较为相似,也会呈现出局限性肿大的现象;在病变区胰腺实质内CT信号发生异常症状;在病变区动脉期灌注显著下降,延迟强化的现象以均匀的形式出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病变特征性雪花状以不均匀渐进性延迟强化的方式进行,与胰腺病变内淋巴细胞核浆细胞浸润及比较多的纤维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7]。病变周围发生包鞘样改变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要的影像学特征,发生因素为胰腺周围组织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与纤维化的改善,若包鞘样组织发生增生增多时,个别患者可累及胰腺周围血管,血管管腔狭窄改变情况比较少见[8]。针对胰腺癌与临床常见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来说包鞘样改变的情况比较少见,也就是说胆总管下端与主胰管不规则狭窄也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一个标志性的改变。
总而言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属于特殊类型的胰腺炎,CT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利用CT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进行诊断时避免了有创操作,可及时判断出病灶累及的范围及其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更好的显示出了胰腺形态及血供的变化,有着绝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