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张威山
1.1 基本资料 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接收的1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90例。A组:48例男,42例女;年龄58~76岁,平均(66.2±4.3)岁;病程1~6年,平均(4.3±1.2)年;B组:50例男,40例女;年龄59~78岁,平均(66.5±4.2)岁;病程1~7年,平均(4.6±1.1)年。研究入选对象均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条件,且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患有精神功能障碍,合并有严重的心、肾、肝功能不全或对药物有过敏反应,不接受研究者。
1.2 方法 A组采用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可口服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2)300mg/次,后减至100mg/次,每天1次。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83,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初始剂量为300mg,后减至75mg,1天1次。皮下注射70~80IU、kg低分子肝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B组:介入术后采用替罗非班(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27)治疗,冠脉造影后立刻静脉注射10ug/Kg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时间为3min,之后再采取介入术,操作方法同A组,术后36h以0.15ug/kg·min为标准,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然后,口服100mg阿司匹林,1天1次;75mg氯吡格雷,1次/d,低分子皮下注射,每隔12h注射1次。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cTNI、CK-MB水平比较(n, ±s)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cTNI、CK-MB水平比较(n, ±s)
组别(n=90)CK-MB(IU/L) CRP(ng/L) cTNI(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10.57±4.03 14.78±6.73 76.6±6.9 28.7±6.4 0.012±0.004 0.58±0.41 B组 10.61±2.68 10.53±4.06 77.1±7.4 11.5±5.8 0.013±0.003 0.27±0.38 t 0.08 5.13 0.47 18.89 1.90 5.26 P 0.94 0.00 0.64 0.00 0.06 0.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和(±s)表示,对比差异用X2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cTNI、CK-MB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CRP、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B组患者治疗后CRP、cTNI、CK-MB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B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3%(3/90)明显低于A组12.2%(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在于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所致。此次研究通过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介入术后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的B组患者,CRP、CK-MB、cTNI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明显低于仅采取介入手术治疗的A组,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替罗非班属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Ⅱ-I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起到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1]。此外,替罗非班有清除氧自由基的效果,能避免心肌细胞受损。
此外,替罗非班半衰期较短,约为2h,血管内给药5min后,可迅速增加血小板抑制量。而采用静脉微泵治疗时,需持续1h左右才能使血液内药物浓度处于稳定状态[2]。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患者采取冠脉注射,能显著提升血液内药物浓度水平,抑制冠状动脉血小板活化,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CK-MB、CTNI水平。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CKMB、CRP及cTNI水平,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适合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