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473000)张玉鑫
河南省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473000)张志良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有效且常见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研究证实,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手术之前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助于提高其心功能以及改善远期预后生存质量[1]。本研究对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旨在为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供参考意见,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0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4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35~79岁,平均(54.2±3.5)岁,病程时长为1~9年,平均(5.2±1.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38~79岁,平均(54.0±3.7)岁,病程时长为1~10年,平均病程时长为(5.4±1.3)年。不同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前不予以阿托伐他汀钙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分别在介入治疗前12h和2h予以阿托伐他汀80mg和40mg口服,介入术后两组患者均予以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每天40mg,持续治疗30d。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并比较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d后C反应蛋白含量。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随访,记录并比较不同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比(%)和()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若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介入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介入后,研究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介入前和对照组(P<0.05),详见附表。
2.2 不同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心律失常4例、心肌梗死2例,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8例、心率衰竭4例、心肌梗死4例,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708,P=0.017)。
C反应蛋白是临床上感染、炎性疾病和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非特异性物质,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反应炎性情况的机制进行探讨具有重要价值。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本研究对介入术前予以负荷剂量以及术前未予以阿托伐他汀钙减少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介入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介入后,研究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介入前和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白智峰等[3]研究报道相类似。
附表 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综上所述,负荷量阿托伐他汀不仅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炎性反应,同时还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