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李钢
变态反应性鼻炎是鼻炎的一种疾病类型,有研究表明,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可有效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疾病,且不良反应少。因此本文笔者比较了保守治疗及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对于变态反应性鼻炎疾病的治疗价值,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的12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的病例选用时间介于2014年8月~2018年2月期间。120例患者根据选则的不同治疗方法而被分至A、B两组。A组60例患者中,男性有37例,女性有23例,最大年龄是57岁,最小年龄是20岁,平均年龄是(37.24±3.32)岁;B组60例患者中,男性有39例,女性有21例,最大年龄是55岁,最小年龄是19岁,平均年龄是(35.94±3.25)岁。所有患者均伴有鼻塞症状入我院就诊,经过敏原检测及鼻内镜检查确定诊断为变态反应性鼻炎。
附表 A、B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 方法 将此12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按其选择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选用常规保守方法治疗,B组患者选用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两组患者分别经不同方法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好转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进而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变态反应性鼻炎疾病的治疗意义。
1.2.1 保守治疗:患者服用抗敏药物的同时利用鼻喷雾剂使鼻内细胞扩张,起到治疗鼻塞的效果。抗过敏药物选用枸地氯雷他定片,(生产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90138;规格:8.8mg×6片,1粒/天)。睡前用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喷雾剂。
1.2.2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患者在麻醉、常规侧消毒后,在鼻内镜的指引下寻找鼻中隔部位,将歪曲的鼻中隔进行矫正,以保持鼻内通道的畅通,解决鼻塞症状。
1.3 统计分析 选用SPSS17.0处理数据,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的统计方法是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的统计方法是t检验,数据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时,且P<0.05,则本文研究得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病情好转情况 结果得出,B组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后的病情好转率53.33%显著高于A组28.33%(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得出,B组患者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组保守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附表。
变态反应性鼻炎疾病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多选用保守方法治疗,即患者服用抗敏药物减轻机体细胞的炎症反应,同时利用鼻喷雾剂或滴液缓解鼻塞症状,但是该治疗方法无法达到去除病因的目的,需要长时间服用,且容易引起患者发生头疼、恶心、红肿等不良反应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高效治疗方法[2],主要是在鼻内镜的指引下寻找到鼻中隔的具体位置,进而利用手术的方法进行鼻中隔矫正。该治疗方法不仅有效缓解了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的鼻塞症状,还起到了治愈的目的。随着临床研究者对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不断探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集中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疾病的效果上。本文为证实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治疗价值,比较了保守药物治疗及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病情好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得出,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后的病情好转率显著高于保守药物治疗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保守治疗组患者相当。因此得出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对于变态反应性鼻炎疾病的治疗意义重大,值得广泛应用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