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456750)李全友
脑出血作为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常见病,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等临床特征。目前,临床治疗多以传统的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为主,开颅手术因创伤大,术后后遗症多,逐渐被新型的微创手术替代。本研究以脑出血患者为试验对象,对其采取不同的治疗,分析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差异,研究内容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76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乙组,每组各38例。甲组:23例男,15例女;年龄61~77岁,平均(68.4±5.2)岁;乙组:25例男,13例女;年龄62~78岁,平均(68.7±5.1)岁。研究纳入对象均为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都已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要求,且患者家属签有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利用CT扫描定位后,选择血肿中心做手术切口,充分暴露颅骨,进行颅骨钻孔后,再扩大骨窗,切开硬脑膜,显露大脑皮质,使用穿刺针确定出血部位后,用吸引器清除血肿,进行引流置管,采取止血处理,并缝合切口,拔除引流管。乙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实施局部麻醉,血肿部位利用CT扫描确定,选择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以血肿最大层面中心为靶点,经皮进行颅骨钻孔,钻孔时避免损伤颅部重要结构和血管,并在电钻进入血肿中心后,拔除针芯,封闭穿刺口,置入引流管,接入注射器反复抽取液态血肿,借助血肿粉碎器经粉碎针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区,夹闭引流管4h后,再开放引流,每天重复1~2次冲洗和液化,术后进行CT颅部复查,确保多于2/3血肿残留量少于10ml时可拔针。
附表 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对比(n, ±s)
附表 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对比(n, ±s)
组别(n=38)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术后3个月死亡(率)甲组 61.8±13.2 84.4±10.7 25.6±6.2 4(10.5)乙组 48.5±10.3 17.3±2.5 16.5±5.6 0(0.0)t 4.90 37.64 6.71 4.222 P 0.00 0.00 0.00 0.046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死亡率及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对比差异检验用X2和t表示,检验标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乙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甲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明显低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97.4%)明显高于甲组(84.2%),并发症发生率(2.6%)明显低于甲组(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病症,由于该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且治疗后遗症较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严重。此次研究以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措施,结果显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乙组患者手术用时、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更少,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死亡率也明显低于甲组,治疗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甲组。微创手术加强了局部麻醉效果,可减轻麻醉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微创手术操作简单,能节省手术时间,为救治患者赢得了最佳时机,能降低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性,减轻了对患者大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可提高患者的手术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而开颅手术需采用气管插管,会影响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再加上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机能和免疫力较差,开颅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为严重,且术后易导致颅内感染,加大了患者手术失败的几率,影响手术预后[2]。
总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适合用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