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安定医院(441050)谢艳玲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快速循环分为快速循环性(RC)组(40例)和非快速循环型(NRC)组(56例),本次研究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1],并经过体格、神经系统检查后由两名精神科医师同时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具有基本自我表达能力的患者;经药物介入治疗1个月及以上患者。
1.2 方法 使用统一调查表,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首发年龄、首发形式、家族史、内源性症状模式、发病前性格、受教育程度及自杀倾向对疾病的影响。
附表 双相情感障碍与各因素分析[n(%)]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性别、年龄、首发年龄、首发形式、受教育程度及自杀倾向等因素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RC类型具有较大影响,单因素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综合性疾病,主要由多种发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当初期症状表现较轻时,患者会具有思维敏捷、提升自信等特点,甚至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有所裨益,因此,从患者角度来看,初发不会感知本身产生疾病,不存在警惕心理,从而造成轻视,在诊疗中亦会因此影响医生判断,不给予更多追询,从而导致漏诊发生。尤其RC型的误诊、漏诊率普遍较高,导致首次发病至确诊之间存在较长时间段,最长可超过30年,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得到恶化机会,大大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影响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首发年龄、首发形式、受教育程度及自杀倾向等因素对双相情感障碍中快速循环类型患者发病具有较大影响,家族史、内源性症状模式及发病前性格因素对患者发病影响力较小。说明,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快速循环患者以年龄为40岁以下且受过一定程度文化教育的女性居多,且首发时年龄小于30岁时,更易发展为快速循环类型。在常规诊断中,医师通常不会将首次发作相关因素作为重要分析指标,但本研究数据说明此类因素与患者发病关系密切,因此,在以后的诊疗过程中应对此类数据予以重视[2]。
综上所述,性别、年龄、首发年龄、首发形式、受教育程度及自杀倾向等因素对双相情感障碍中快速循环类型患者发病具有较大影响,在临床诊疗中应予以足够重视。家族史、内源性症状模式及发病前性格因素与其发病相关性较弱,且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