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允,任丽英,王 坤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成多层次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1]。“双主体”是指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学校和企业均为办学的主体,均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行业)的需求和标准引入到办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3]。
我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自2014年起实施双主体办学模式改革实践,实施“1+1+1”培养方案,即第1学年在校本部完成公共文化课、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为第2学年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2学年在医院完成专业课、专业实训课、临床见习、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第3学年在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工作。目前我校已先后与5家相关高校、医疗机构及医药企业等签订了“双主体”办学协议,其中药学系与扬子江药业集团通过良好的沟通,确定2014级药物制剂1班作为双主体办学班,旨在通过设置实用型、技能型的课程内容及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分析化学是我校药学、中药及药物分析等多个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对一线应用型分析检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随之大大提高。为了满足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的需要,分析化学实验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从实际岗位出发。而现有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仍沿用传统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发展需求,因此,努力探求“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解决学校培养人才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重要途径。
我校药学、中药及药物分析等8个专业均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涉课班级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前让学生按实验教材预习,老师课堂讲解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操作,课后学生整理实验数据,上交实验报告,如图1所示。从多年来的授课中发现,学生很愿意上实验课,但他们大部分是觉得做实验比较好玩,态度不认真,实验结束后却连实验原理都没有搞清楚,对于如何正确的选择仪器、操作的规范程度及实验数据处理上更是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只是按照给出的实验步骤去演示一遍实验内容,并不去认真思考实验涉及到的内容,操作水平自然不会有太大提高。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双主体办学”为契机,尝试开展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图1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的考察改革后教学模式的效果,抽取14级药物分析1班(以下简称常规班)和14级药物制剂1班(双主体班,以下称为实验班)作为研究对象,常规班45人,实验班46人,两班级授课内容相同。在常规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实验班尝试新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两班级学生的入学成绩、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差异。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加强基本功和理论基础的训练
分析化学实验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及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中任何一种误差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学生扎实的实验基础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4],对于每一步操作如洗涤、称量、溶解、滴定等都要严格要求,以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的实验作风。
2.增加应用型实验,综合性实验
分析化学实践操作性很强,实验可选取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分析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校园土壤中有效磷的测定,校园水体的pH值,分析早餐奶中钙含量等,这样融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与一体,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后,可适当引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任课教师通过认真选题,给出一个大的方向,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自己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综合性实验可初步培养出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
“双主体办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或团体为互助组,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学中教师以“双主体互动”教学为主,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利用学生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教师可建立一个班级学习群,实验前,教师根据将要开展的实验内容,选取或录制相关的教学视频发布到群里,让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内容等,并以预习报告的形式在实验前上交,这样即可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堂上,老师主要讲解重难点内容,结合其他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基础性实验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规范性,锻炼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改2人1组为1人1组,并且随机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通过观察,指出该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师生间可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的表现可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综合性实验中,则分配4人为1组,从实验的选题,到实验的完成,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们必须以小组为单位,不可一人说了算,更不可只一人做实验,如果有一位学生没有认真参与,则全组学生的成绩都会降低,在综合性实验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非常有利于以后的工作。实验结束后,学生上报实验数据,并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实验数据如果有涂改,要说明原因并由老师签字。最后离开实验室时,学生要把自己的操作台面整理干净,并在仪器登记表中说明仪器是否完好无损,以此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爱惜实验物品的良好习惯
课后,要求学生及时处理实验数据,上交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总结并就整个实验的开展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此外,课余时间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优势,组织兴趣小组,开展了小型的技能竞赛,学生们反应良好。
图2 改革后的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
准确客观的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专门进行实验考试,学生的实验成绩是由学生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综合给出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给出总分,这种方法存在实验做不好但得高分的现象,而且老师主观性很强,成绩评定不够客观,不利于全面检测学生的真实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革后分析化学实验课增加了期末考试,并对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细化,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其中预习报告10%、实验报告10%、其余30%则由学生平时表现决定,如小组讨论是否积极、有无团队意识、是否注意节约试剂、是否有科学的实验态度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教师从题库随机抽取50题,每题2分,总分100分,理论考试占期末考试成绩30%;实验考试占期末考试成绩70%,仪器有分析天平、容量瓶、滴定管、紫外分光光度计,通过让学生在60min内完成给定样品的配制及测定,考察学生操作手法的规范性及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分析化学实验课总成绩具体分值分配如图所示。
表1 分析化学实验课成绩分值分配
1.学生成绩评价
通过对两个班级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可以看出理论考试成绩,两个班及格率差不多,实验考试成绩实验班则比常规班好很多,特别是优秀率、良好率都远远超过常规班,常规班有部分学生操作不合格,实验班学生全部合格,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动手能力要强于常规班。
表2 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情况
表3 学生期末实验考试成绩
2.问卷调查
针对实验班的教学情况,在两个班级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表4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常规班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情况非常满意的很少,而实验班大部分学生都乐于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可能是由于在常规班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绩考核方式不够全面造成的;而实验班里,由于考核方式的改变,能够区分学生间的差异,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所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表4 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认可度
3.用人单位反馈
通过向带教老师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常规班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需要单位花很大精力培训;实验班学生动手能力强,爱动脑筋,懂得与他人协作,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采取提交预习报告、增加综合性实验、细化考核方式、开展兴趣小组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面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可逐步在其他专业班级进行推广。但是,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学生平时表现的追踪记录及化学竞赛的组织等,都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配合,因此,该教学模式的全面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