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19-10-24 01:01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作品考核

李 冰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西方音乐史》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西方音乐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财富,它在让学生认识像巴赫、贝多芬、瓦格纳、勋伯格等一些令人瞩目的音乐家的同时,还能欣赏许多不同凡响的音乐,了解产生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社会背景和该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审美特征,学习一系列的音乐美学观念、作曲技术方法、众多音乐体裁、艺术表现方式等相关知识。《西方音乐史》以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系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丰富音乐史料、了解西方音乐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拓宽艺术视野,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西方音乐史》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教育意义的有效发挥。当前部分高校教师依然秉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在《西方音乐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理论深度欠缺,教学视域狭窄,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更让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兴趣,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合理

多数高校《西方音乐史》选择的教材以“史”的内容居多,涉及到的音乐作品仅停留在“内容”层面的介绍上,教师在教学时亦多侧重于介绍西方音乐相关的历史情况而相对忽略西方音乐作品的专业解读。教师仅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讲解和介绍书本知识,缺乏音乐作品知识的拓展,学生虽然能准确地说出某位作曲家的国籍、生卒年月,甚至能说出某某作品的体裁形式(如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但在“内涵”层面上却说不出更多。毫无疑问,这就是在《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缺乏音乐美学阐释的体现[1]。显然,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西方音乐蕴含的巨大魅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单纯史实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学习西方音乐作品中的鉴赏方法,影响学生对《西方音乐史》的深层次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无法发挥课程的重要教育价值。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学生中心理念的切实体现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支撑,蕴含丰富知识和内涵的《西方音乐史》教学更应如此。但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讲授式仍然是主流的教学方式。这种呆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导致丰富而优秀的内容难以生动呈现,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因而通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听课的学生却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而产生疲惫感和枯燥感,教学效率低下。

(三)课程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目前关于《西方音乐史》的课程考核主要有二种倾向:一是认为学生只要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即可,无需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因而只以学生期末提交的课程学习感想或小论文作为考核依据;二是与教学中侧重对“史”的教育相对应,期末考核也侧重于与“史”相关的理论内容的考核,没有或很少涉及西方音乐结构、思想、创作手法、题材等本质层面的考核。由于对过程性考核重视不足,考核方式单一,且大多以书面考核为主,导致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符合淡化知识学习、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要求。

二、《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当下高校《西方音乐史》的课程教学需要反思,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因而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等都贯穿着这一理念,漠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丧失了与文本对话的能力。课程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专业成长为目的,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师生之间双向性的交流活动,教师应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堂作为师生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接受“知识”,而是为了发展“智慧”。学生置身于课堂教育情景之中,积极地参与,主动思维,活跃探讨,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的与众不同,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培养他们对已知知识的质疑和挑战”,让多元的价值在对话和交流中相互激发、感化和依存,从而真正让学生走进课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二)确立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单一的讲述,及时地将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当中,提高教学活动的发展性和针对性。基于《西方音乐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西方音乐史》应确立如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基本发展脉络和主要史实;掌握西方音乐在每个发展阶段的风格特点;掌握每个发展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熟悉其代表作品,掌握其创作特点;把握西方音乐的发展规律,了解西方乐律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音乐审美及鉴赏能力,积累更多优秀的音乐经验,进而达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表现力、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拓展教学视域和教学思路

在《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有的教师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局限于西方音乐历史本身的范畴、领域中,与社会生活、其他边缘学科相割裂,表现出线性的模式;有的教师则局限于单纯地介绍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凡此种种,极大地影响了《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效果,有悖于《西方音乐史》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拓展视域和教学思路。一部音乐史,不仅要研究音乐艺术的社会意义,也要研究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意义。在《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改变过去音乐自身形态变化的局限性,从艺术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中进行欣赏分析,融入对音乐发展产生影响的事件、观念、思潮等,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全貌。教师要跳出以“史”论“史”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引入社会学、风俗学、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在不断拓展学生艺术视野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精心选择并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西方音乐史中蕴含着非常广泛、丰富的内容,从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巴洛克音乐到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每个时期、每个国家的音乐都有深刻的意蕴。教师应正确认识与理解该课程西方历史内涵,深入探究相关知识,梳理具体发展脉络,在指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音乐史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能客观分析音乐事件并鉴赏音乐作品,促使学生对该课程增强亲切感;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并利用历史中优良的音乐经验,推动现代音乐教育创新发展[2]。

首先,可依据学生学习规律、音乐教育规律进行优化组合,分成重要史实、音乐作品以及人物列传等三部分,构建相对完整、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结合教学目标分配学时与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想方设法不断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如学习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时候,可搜集一些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有关的音乐典故、历史传说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

其次,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以及音乐学习的本质要求,在西方音乐史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手法丰富教学内容,将西方音乐史与其他相关文化领域相结合,如音乐与宗教、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电影的结合等等,这种教学策略能够让比较枯燥的音乐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教学的内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用于人的情感,以审美为核心。《西方音乐史》从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到20世纪西方的音乐文化,出现过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以及许多的音乐家、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音乐流派。不同的时期,音乐文化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此卷帙浩繁的西方音乐历史、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多样化的音乐作品,为教师挑选出让学生进行审美观察和反应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由于时代久远,音乐表现形式的复杂多变等原因,一些音乐家的作品虽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学生初次接触,可能不会立刻产生审美反应,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音乐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等,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可以借助同时期的艺术、诗歌、建筑、美术等,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如学习巴赫的赋格曲时,为提升学生对复调音乐的感知能力,可以让学生感受同时期的美术、建筑风格,产生审美体验。为增强学生的审美理解,可以播放一些录像,采用现代手法表现古典音乐。如迪士尼制作的《幻想曲》,优美的旋律线条和巴赫的《d小调托尔塔与赋格》相结合,使复调音乐更加生动形象,学生能够从中体会丰富的音乐内涵,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体会音乐的审美愉悦。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先接触短小抒情的艺术歌曲、钢琴小品等,然后逐渐深入,到交响曲、赋格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大型结构作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审美品味、音乐鉴赏能力等。

最后,教学内容选择要尽量侧重于音乐本质,音乐史相关知识都要配合设置有关音乐作品进行有效阐释,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

1.借助多媒体教学

《西方音乐史》所涉范围和内容繁杂,面对海量的国外优秀音乐大师和作品,仅凭教材描述和教师语言讲述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内容。因此,教师要合理化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等形式,有机融合文、图、声,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既能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史料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营造活跃、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感知阈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和创作手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使用多媒体展示中世纪有代表性的建筑等,帮助学生了解中世纪的音乐,可以配合播放经文歌、奥尔加农等。另外,注意史实和现实相结合,利用网络找寻教材内容与学科前沿知识的结合点。如学习瓦格纳的歌剧,可以联系歌剧的最新动向以及现实中的歌剧发展情况。

2.组织多样化活动

第一,开展现场教学。教师可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西方音乐史相关的人物纪念馆、博物馆,使学生借助大量的历史史料、历史照片以及历史人物,对《西方音乐史》涉及的相关人和事进行全面了解。参观之后,让学生结合参观写出感受和心得体会,或者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汇总实践学习经验,加深理解。

第二,组织演讲赛、辩论赛等相关竞赛活动。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通过开展多样化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有效检验,还能对教师教学成果加以检验。

第三,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西方音乐史包含的知识众多,不乏一些还没有研究透彻、有偏见或者依旧存有疑问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西方音乐史相关知识和重点开展学术研究,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针对相关问题和知识开展研讨活动,探究的同时加深学习和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研讨发表论文、撰写研究报告,凝练成更深、更广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中表现优异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及时给予相应奖励,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第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尝试实践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尝试演唱,或者演奏。通过亲自参与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加深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感受不同音乐的风格特征和思想内涵。

(六)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带来的不仅仅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作为《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考核应坚持“注重过程考核、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努力实现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对接,将考核方式由以记忆知识为主转向注重能力培养。其考核评价体系可在理论知识常规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从而使《西方音乐史》的课程考核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可参考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西方音乐史》第二阶段①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考查列入考核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授课课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准备工作,包括搜集资料、集中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利用10周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授,其目的是培养和考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二是结合课堂教学,开展音乐史主题教学汇报音乐会。目的是通过增加理论教学的课内实践,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实践体验。音乐会的主题可以选择西方音乐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也可以选择某一作曲家的作品作为音乐会的主题。如“莫扎特歌剧名段精选”“舒伯特歌曲精选”“贝多芬钢琴作品精选”等。音乐会节目单交由学生撰写,要求紧扣作曲家创作风格和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等内容,在直观轻松的形式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从“听觉审美”步入到更深层次的“实践体验”过程[4]。实践环节考核评价的结果用以反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具体课程考核评价内容见表1。

表1 《西方音乐史》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权重

(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学校要重视《西方音乐史》教学,设置专项经费进行教室布置和资料、设备等购置。其次,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西方音乐史的有关内容,通过建设雕塑、景观,张贴宣传报、宣传画,建设相应网站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次,要与音乐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加强对西方音乐史学习能力突出或发展潜力强的学生的就业指导[5]。

三、结语

《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要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同时也要符合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向。当务之急就是面对现实,正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坚持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音乐史素养的提高。

[注释]

① 目前,非音乐学院的高校开设的《西方音乐史》课程,多为一学年的课程,即有2个学期(2个阶段)的教学时间。文中所指的第二阶段为第二学期。

猜你喜欢
音乐史音乐作品考核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探索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内部考核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