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也是一种本真美

2019-10-23 14:10王慧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6期
关键词:陋室铭缺憾刘禹锡

王慧萍

月圆则亏,水满则溢,草长而衰,花盛而谢……没有永永远远的春天,没有十全十美的伙伴……曾国藩晚年,就为他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要求自己有缺憾,不要求圆满。

作人做事如此,在教学上何尝不是如此?只听说过优秀的教师或成功的课堂,从没听说过十全十美的教师或毫无瑕疵的课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以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越来越讲究形式的“精雕细琢”,但却给人留下一种近乎“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缺憾。

我曾听过我校举行的一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前师生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形式多样、气氛热烈、结构紧凑,可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堂。

然而,课后,我又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总觉得这堂课表演多于实在。公开课作为一种展示课,要向其他老师展示自己的教法,难道展示就意味着毫无瑕疵的表演吗?假如这堂课不是经过事先精心策划的供人欣赏的公开课,而是作为一堂普通课来上,那么课堂上会不会是另一番情形?师生之间会不会有“意外”发生?没有缺憾是不是意味着完美?我很困惑,我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事实上,人人都在追求完美,力求做人做事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我也无法逃脱这张网。本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一堂公开课,我想起了一个争论得很热门的比喻:公开课好比请客吃饭。既然是请客,总得丰盛些吧。于是经过精心准备,我安排了《陋室铭》这篇课文。对于《陋室铭》,我的教学目标一向是:让学生们感受刘禹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习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课堂学习进行得很顺利,效果甚至比我预想的要好。完成既定目标后,我照样留时间让学生提问,我想同学们大概没什么问题了,但没想到的是,学生提出了几个出乎我意料的问题,一个学生首先发问:“老师您说孔子一生追求'治国平天下',历经百折而不挠,他的生活怎能'无案牍之劳形'呢?”另一个学生紧接着问道:“屋主人的情趣是'调素琴,阅金经',又怎么会'无丝竹之乱耳'呢?难道丝竹不是乐器声吗?这不是很矛盾吗?”……

这些问题又是我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质疑提醒我:我还局限在大纲的范围之内,对文本的细腻品味不够,对人物的深层心理挖掘不够。面对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睛和教室后面十几位老师饶有兴味的表情,我不知该怎么对付这“节外生枝”的问题。是简单的说说素琴之音与灯红酒绿的区别,谈谈精神与物质的差异?不行!这些东西不能说服学生,因为,从一连串尖锐的提问中,我感觉到他们思维的触角已深入到了文章的灵魂。

几秒钟的思考后,我坦白地告诉学生,我需要重新思考。下课后,我上网查资料,在跟随史料重新走进刘禹锡的过程中,我恍然大悟,《陋室铭》哪里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分明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当时,刘禹锡一再被贬,但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使他颓废沉沦,他用“德馨”鼓舞自己的斗志,用“素琴”装点自己寂寞孤独的生活,用“无案牍之劳形”安慰自己屡受排挤的压抑,诸葛、子云是他心中的楷模,他们的德行功业更是他追求的目标。一句“穷则独善其身”,一句“安贫乐道”岂可定义《陋室铭》中的刘禹锡?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提出了新的目标:通过《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短文,让我们走进一群特殊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

在当时的课堂上,我也许会认为学生的意外发问使一堂本该圆满结束的课有了缺憾,而现在,我却对这“缺憾”心存感激,因为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老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以鼓勵、引导,让他们在发现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完善,人格的完美,千万不可随便把学生“出格”的问题嗤之为“节外生枝”。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才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而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所追求的自然、真实的课堂吗?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公开课,对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重新审视。

专家们说,上课要上得真诚,在日常教学中,哪里会有这么多完美的课?所以,应该还么开课以本来面目,公开课应该实事求是,那种事先排练好的公开课,是语文课中的水货,不值得提倡。

可是,“残缺”就是最本真的美吗?我再一次想起了专家的那个比喻:公开课好比请客吃饭。专家确实深刻,我们往往错误地以为这里的“客”是听课老师,其实公开课的“客”应该是学生,既然“客”是学生,那么学生欢迎的会是怎样的课堂呢?

首先,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在一些教师的意识里,一节公开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课堂的形式有无出彩的地方,这样一来,形式大于内容,热闹重于一切,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借助多媒体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想象,或搞快速阅读,不顾学生对文本还是一知半解而急于拓展迁移……花哨的形式消融了学生对课本的兴趣,热闹的公开课背后,又有多少空间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来诵读体悟的?

其次,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感动。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在与学生接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铭记那些感动,并让感动触及教学的角角落落。判断一个学生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关键看他能否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应该是新课改赋以师生的共同责任与目标,在感动的超越中,让师生的心灵一起跳动、一起共鸣。

总之,好的课堂,应追求自然,这应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要追求的。真正的语文课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字词句的培养和训练,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的。”形式只能为内容服务,理念要为实效服务,语文课姓“语”,只要是上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提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公开课就是好课,我们教师又何必为那些外在的形式所累呢?(王本华《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所以,课堂上的“意外”并非缺憾,因为,自然是一种最本真的美!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陋室铭缺憾刘禹锡
陋室铭(行书)
赏牡丹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与《陋室铭》
一篇《陋室铭》,仿写正流行
“渡江第一船”的光荣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