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华
【内容摘要】初三是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学段,是学生迈向更高学府的重要时期,由于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变得更加敏感,情绪不稳定,给班主任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此时坚持正面教育,放大学生优点,忽视学生缺点,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使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浪子回头”。
【关键词】正面教育 初三学生 班主任
相对于反面教育而言,正面教育往往给人打气,将批评式教育转化成鼓励式教育,能够使学生沮丧低落的情绪转变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自我思考,产生内在行动力。同时正面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反思自我言行,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展正面教育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正面教育更加具有实际性意义。
一、班主任开展正面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1.诚恳尊重原则
班主任正面的教育提倡以鼓励表扬为主,以纪律约束为辅,避免盲目批评学生,引起学生逆反心理。正面教育工作中,要坚持诚恳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的状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一直在关注自己,为自己操心,渴望自己成长,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班主任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不吝啬自己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真诚。
2.持续性关注原则
正面教育要依托于一定的实际,基于事实而行,且其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班主任要持续性关注学生的动态,以捕捉到更多机会去开展学生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在持续关注中,了解正面教育实施的效果,为教学提供更多可参考的因素,丰富教学经验。笔者在实际中建立学生成长变化表,密切关注学生的状况,为教学工作获得更多可参考的因素。
3.灵活性原则
正面教育是对班主任的管理艺术与教学艺术的考验,学生除了面对升学压力,也正面临与同学分离,导致初三学生情绪更加敏感,加上思想情绪上介于成熟的过渡阶段,情绪心理变化更加复杂,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需要班主任因材施教。
二、实施正面教育的教学措施
正面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由心理所向而促使学生主动采取实际行动,从而產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技能。
1.让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初三学生逐渐进入复习状态,面临每次测验,某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测验中屡次碰壁,难免心生沮丧,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以批评或者忽视的态度对待,那么无疑让学生产生极其消极的情绪,出现 “反正我已经是这样的,随便吧”,“我很笨,学不好”,“在老师眼里,我就是一位差生”等等的消极心态。对于这些学生,笔者是这样进行正面教育的:首先,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加以针对性方法辅导,让学生意识到复习也是需要积累的,逐步攻破一个个知识点;接着,关注学生动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即使试卷的分数没有增长,要开启学生的眼光,让学生将注意力转,如发现了一些记忆方法,书写齐整了,计算更加精确了等等,通过发现自己的进步,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同学真不错,再坚持一下,会有更大的提升的”,适时鼓励并表扬学生。笔者班上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紧跟教师复习引导,在复习时脚踏实地,取得了进步,夯实基础,笔者在惯例的试卷中批阅“有进步!”,学生复习中更加积极了,经常主动问老师问题,和同学探讨数学中一题多解的题型,努力补上自己的短板,该同学也带动了同桌的学习热情,可见鼓励与表扬的重要的作用。
笔者作为班主任,除了在学习上要表扬鼓励学生,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初中学生一般都会比较关注自己的外貌,由于生理原因长青春痘往往容易让部分学生由此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学习好也不顶用,从而无精打采。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会正确看待外在形象。通过“我青春,我靓丽”,“我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我有特长”等主题班会,转移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创设平台,让他们在展示自我中寻求存在感,树立理性眼光,让学生展示自我,学生获得了存在感,逐渐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变化,焕发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由此,正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2. 让正面教育帮助学生竖起勇敢的宝剑
初中生青春朝气,独立思维有所发展,但心理尚未成熟,加上人生阅历有限,遇到挫折与苦难,难免不知所措,或者胆怯后退。如某些学生看到一本厚厚的数学练习册,产生了抵触心理;有的学生家庭发生了一些事情,选择逃避,不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十分影响学习;如有的学生努力了很久,英语作文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等,凡此种种,学生缺乏接面困难的勇气,缺乏坚持不懈的信念,这也是实际中客观存在的。
怎么办呢?以正面教育激发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一,教师要信任学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是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并坚持给学生“相信你们下一次会更好的”的信念,鼓励学生前行。其次,静。而当时只有地坛可以供他容身,逃离城市的喧嚣和自己内心的苦闷。地坛与众不同的安静给予了他对生命的重新审视。他不再自怨自艾,这份安静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4:刚刚他们组所说的安静让史铁生找到的生命意义,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史铁生所说的“柔弱”,以“柔弱”的血肉之躯去对抗命运的无情。我们在自己找资料阅读时,读到萧伯纳的一句话挺适合他。萧伯纳说:“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为天堂,把人变为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
生2:大家都说得挺深刻的,对我挺有启发,可是我刚刚的“距离感”的问题似乎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特别理想的答案。像我们平时遇到的事情,肯定和史铁生的残废是不一样的。
生5提出异议:我觉得老师和某某讲的不全面,甚至不是主要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与史铁生面对同一个文本,我们觉得有距离感很正常,像一些残疾人可能就感同身受,差别主要在人而不是文本!
网状拓扑式课堂最需要的就是“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品质在于其公正性。几位同学站在一个与文本、作者、同伴都有一定距离的角度,非常客观地表明自己的感受:好文本不一定能够引起所有人同样的感受,因为感受的差异性来自于人,而并非文本,这是造成文本情感疏离的重要原因。解决了这个思维上的悖逆问题,把握文本时的难点将迎刃而解。
师:我承认不足。文本是欣赏客体,我们和作家应该称为什么?
生5:欣赏主体。
师:好,那么你认为是欣赏主体的什么原因呢?
生5:经历。我们对作家的经历要全面认识。史铁生的经历不仅仅是二十岁瘫痪这么简单。我们组在讨论时重新回顾了下高一时学《我与地坛》,其中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史铁生特别想死,可是在地坛一次又一次地来来回回,看到了那么多生命的蓬勃之后,尤其是经历了丧母之痛后,他明白了儿女的痛苦對于母亲来说,是加倍的痛苦。他对于生死的问题更清晰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当他写《想念地坛》时,他的感情肯定不像一开始写《我与地坛》那样特别,怎么说呢,就是特别的冲动、不理智。
师:那时他可能太感性了。
生5:对对,就这个词。当他开始想念地坛时,要理性一点。我一直觉得,很多事情一旦开始变成人生哲学,总是有距离感的。我们政治课上说,哲学是指导生活的,总是高于生活的。
生鼓掌。
师:说得很好,对于刚刚同学读文本时“距离感”的问题诠释得很到位。请大家把文本翻到我们这篇文章所在的专题。
生:“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
师:我们还有一个关键词“写作的零度”。
生7:刚刚他们组说作者想念地坛时要更理性,也就是说,其实作者想故意地切断他的情感脉络,让我们不要一味沉浸在他曾经有的那种痛苦里?
众生小声议论,不太能确定。
师:我在读相关资料时,读到萨苏对史铁生的悼念文字《在墙上开窗的人》,也许其中一段话能够解读各位的疑惑。(投影文档)“史铁生的作品,都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完成的,而他的作品,却总是如黎明时军营的号角,充满了对生命的主宰和希望的精神。那里面没有无病呻吟,没有哗众取宠,这样一个随时在生死边缘上行走的人,对此大约连不屑的时间都没有,有的只有平静中的感动。在他刚毅的文字背后,只有了解史铁生的人,才会留意那背后的一丝伤感是那种对于人间秋意凋零的慨叹,而没有自怨自艾。史铁生走到了21世纪,他的文风和思想没有取悦时代的任何迹象,他坚持的,不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东西,而是属于永恒的东西。永恒的东西,有的时候未必适合每个时代,所以时代的弄潮儿大可嘲笑他的落伍,却不知道,几百年后,史铁生可能还在,潮却早已退了。有时候我看他的书,不由自主地想,会不会病痛之于史铁生,更像一种磨砺,让他的思想越发出色?”
教师机智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真正的感动,不一定是热泪盈眶,是无言的认同和心灵的震撼。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互相接受、分析、评估对方的看法,学生的思维可以是老师灵感的源头,老师的灵感将融入学生的知识网络,师生都是课堂知识网络的结点。与学生商榷和对话,而不是绝对化的欣赏教学,带给学生的启迪或许更多。
生10:那《史记》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是不是也是这样?
同学们大感兴趣,纷纷讨论自己所读过的类似作品。
师:感情的表达要节制,不光是文学作品,电影等艺术也同样需要节制的表达。两部电影,同题材的,都是关于小孩被拐卖的电影。赵薇饰演的《亲爱的》和刘德华主演的《失孤》,后者导演就强调要有节制地表达感情。当然,同学们,每篇文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因为风格各异才会让文坛五彩斑斓,也才会让我们从不同的文本中得到灵魂的洗礼和智慧的升华。如果我们能从这篇文本中读懂史铁生用文字擦亮了人们心中的灯,用文字撕裂黑暗,就值得我们向史铁生致敬。如果我们能在将来的人生中想起这篇文本,并用这样的精神激励自己,也值得向我们自己致敬。当然,如果在大家以后的阅读和人生中,懂得用批判意识和思辨意识,那么也值得向我致敬,当然也得向你自己致敬。
网状拓扑式课堂虽然是基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但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课堂模式。教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就是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在理性的思考中感悟作品、升华情感。
【参考文献】
[1]梁文道.文学,局外人的回忆[J].高中生:职教与就业,2015,(7).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