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芳
【内容摘要】纵观各类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历来是占有一席之地。虽篇幅最为短小,却是语文教学中师生颇为“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古诗词言简意丰。这既是古诗词的最大优势,也是古诗词的一个不小劣势。言词简约势必提供的辅助资料就少,因为差不多都省掉了;意蕴丰美,更势必增加理解的难度。所谓时过境迁,古诗词最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上千年,初中生才不过十来岁,受学识阅历所限,要想拉进学生与古诗词几百年的时空距离,就必须得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老师得牵线搭桥。这个“媒人”,老师还是得当定了。也算是“师为媒”了。
当然,古诗词,在背景资料方面提及较少,即便有也只是三言两语。所以就必须浅意丰,却是语言最为凝练,可以说是字字经得起推敲,颇有点“解”诗功夫在诗外的感觉。
因为,因为受学生学识阅历所限,在学生的“此”和古诗词的“彼”之间的距离是各不相同的。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就平添了不少阻难。需要假设的桥梁自然也就应因“诗”而宜,因“生”而宜了。
首先,当然是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古诗词。这类古诗词,贴有时代特殊的标签,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避都避不开。
“彼此”距离最大的,首先应该就是时代背景强烈的伤时感时之作。这些诗词,一般有着重大的历史背景,一般牵扯到重大历史事件,或特定的历史范畴,这方面知识的匮乏必然就造成理解的障碍。这就需要适当的补充历史资料,使学生理解起来有凭有据。如杜甫的《春望》、《石壕吏》,对安史之乱是必须得了解的,否则对“国破、烽火”和“有吏夜捉人”就难以理解。《泊秦淮》就需要简单介绍唐朝后期的腐朽堕落,方能明白杜牧是在借古讽今的用心良苦。例如《观沧海》如果没有对曹操当时历史背景的认识,单纯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很难体会到曹操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的。
其次,就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印有深深个人烙印的诗词。这类诗词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还是要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知人论世。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抒发对弟弟苏辙的思念的,虽然升华为普天下的离人之思,但还是得了解一点兄弟二人的经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二十三年弃置身”,就得了解一点刘禹锡的个人遭遇了。杜甫的《望岳》则明显是少年人的壮志凌云。《武陵春》中就渗透着李清照个人的悲惨遭遇。《相见欢》也必须要了解一点李煜从帝王到囚徒的个人经历,方能知晓他愁的缘由。《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再次,就是古诗词中援引了各种各样的典故,不为学生所知,需要援引资料,辅助理解。比方说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闻笛赋,烂柯人”,就必须借助背景资料。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亲射虎,看孙郎”,知晓了孙权亲自挽弓马前射虎的故事,势必更能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則需了解魏尚的经历,否则就难以体味苏轼壮志未酬的愁苦。“西北望,射天狼”,则要联系当时西北少数民族入侵的史实了,就更可见苏轼要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了。《行路难(其一)》中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可辅助资料,知道姜太公钓鱼和伊尹梦日边的典故,委婉写出李白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古诗词都需要援引背景资料的。那些比较单纯的写景诗、咏物诗、哲理诗,相对来说就需要的少一些,甚至不需要借助背景资料。如《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咏鹅》、《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就不太需要在补充什么特殊的背景资料。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少难度,就无需援引了。
教材上已经在预习提示和课下注释中有所提及,却并不全面,还是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以上只是简略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当然,有一点必须肯定,不管援引什么背景资料,都只能作为辅助,因为它姓“辅”,只是起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即可,切不可过多过滥,过犹不及。巧用还得适度用。
(作者单位:桓台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