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2019-10-23 14:19孔秀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重难点创设意识

孔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知识灌输、机械训练的传统观念,引领学生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批判思维,增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有些教师重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接受固化的结论,使学生对教材和老师产生依赖,缺乏主动提问、质疑的勇气,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有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认为问题意识就是提出与历史有关的问题,但忽视了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问题意识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独霸课堂的话语权,采用“一讲到底”的方式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简单易行,具有可控性,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被动接收知识时难有思考、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要从“传授”走向“导学”,为学生留有表达、展示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大胆质疑,通过讨论解决争端,以达成共识。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当学生的回答出错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他们表达正确的见解,不能因学生基础差就批评,不能因回答“离题万里”而挖苦。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脱离实际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给予正确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发问。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发言的机会,而不能将机会只留给成绩优异、积极发言的学生。在學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细心聆听,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启发。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不以权威自居,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学是知识传递、信息分享的过程,教师要围绕主题提问,引发学生商讨交流,让学生不断获得进步。

二、创设教学情境,强化问题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依托工具、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促进他们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把握。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主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1.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离不开平时的生活积累。教师要联系学生熟知的事物创设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半坡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半坡遗址出土了芥菜和白菜的碳化种子说明了什么?除种植之外,半坡人还有什么生产活动?有的学生还会联系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问题:半坡人的食物有哪些?半坡居民使用哪些农具进行生产?他们使用的渔猎工具有哪些?他们居住的房子是怎样的?教师以情境引导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生活化问题。

2.在新旧知识连接处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温故知新,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借助旧知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怎样的策略巩固其封建统治呢?

3.利用重难点问题创设情境。

重难点内容是教学的主干内容,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教师要针对重难点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秦统一初期出现了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有的学生说文字不统一,有的学生说货币不统一,有的学生说思想不稳定……教师追问:秦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重难点处提问,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开展多元评价,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评价有监督、促学、激励的作用,教师要丰富评价形式,优化评价方式,强化以评促学的效用,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传统评价重视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而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漠不关心,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开展主体多元的评价,除教师外,学生、家长、同伴都应是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评价重心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问题融入历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实践、摸索,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重难点创设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