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学校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校怎样培养人,还要指导学生家长有效进行家庭教育”[1]。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我校,近5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者子女,为了引导家长有效实现家校共育,我们的第一步行动就是多措并举,努力摸清家庭教育的真实情况,明确努力方向。
问卷调查:我们面向四年级525名家长,调查了两个问题:家中陪伴孩子时间最多的人是谁?你和孩子在一起时经常做些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有20.32%的孩子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陪伴最多,爸爸陪伴较多的只有7.48%;绝大部分父母只是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督促其完成作业,能利用空闲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开展一些有意义活动的家长不足30%。
倾听童言:随机抽取了八个班级,问询孩子们两个问题:
1.你觉得爸爸或妈妈爱玩手机、电脑吗?从哪里看出的?
有近70%的孩子认为父母至少有一人爱玩,证据是:“只要有时间,我就看到爸爸捧着手机。”“妈妈放学时接我,每次都站在路边玩手机,都不知道我到了她身边。”“晚上,爸爸常常一边督促我做作业一边玩手机。”……
2.当你测试成绩不理想时,爸爸或妈妈常常是怎样对待的?
有超过一半的家长会采用训斥、惩罚的方式。“你有没有长脑子,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做错!”类似的话语出自家长的口中……
家访剖析:我们要求班主任进行家访,交流感受时,大家反映,目前有近40%的家庭有“二宝”,对上小学的大宝造成一定干扰,导致其作业专注度不高,因而也不能保证作业质量。
情境监测:我曾经连续一周深入现场“侦察”,早晨站在红绿灯路口,看看送孩子的家长是否遵守交规,结果发现,每一次红灯亮起时,都有两三名用电瓶车做交通工具的家长坦然穿过马路;晚上放学,看看学校大门两侧的垃圾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发现,有的家长聚在一起边嗑瓜子边聊天,随手抛下果壳;有的家长见到放学的孩子便掏出零食递过去,扔掉包装袋……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只有着眼实际,向家长提出“跳一跳”可以做到的育子要求,才能激发他们与学校同心协力的愿望与信心。为此,我们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家庭教育现状,经过一次次商讨,最后提出了四句话“家长公约”。
温馨陪伴,做孩子生活的守护者。尽管身为父母,有自己的工作,要为改善家庭经济现状而努力奋斗,但是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最大的财富,身心尚稚嫩的他们,只有在父母的溫馨陪伴中,才能感受到温暖,成长才会不孤单。可以说,陪伴才是父母最长情的告白,才会使孩子长大后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牵挂,而不是仅仅将赡养当作一种责任。
言传身教,做孩子品格的垂范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每一位家长牢记,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时常将自己的正面形象展现在孩子面前,如打扫卫生、静静读书、认真工作,这样他们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才是闪光的。
指导督促,做孩子学习的激励者。“教育的最大奥秘是让孩子觉醒,任何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而让孩子觉醒的有力武器便是欣赏。我们希望家长不要把目光紧紧盯在分数上,而是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品质,在日复一日的观察督促中,用满怀期待的言行肯定孩子的优点、提出适合的目标,从而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产生不断探求的强烈愿望。
和谐共商,做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家长与老师、家庭与学校是什么关系?不是服从,也不仅仅是支持,而应该是同盟者、共同体,即双方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优秀的人,双方须真诚沟通、直面问题、加强协作、合力共赢,而不是互相埋怨、各自为战。抱团才有力量,只有家校牵手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一路芳香。
这样四条简洁明了的要求,不繁琐,不深奥,便于家长熟悉和践行。
我们始终坚信,公约不是一厢情愿,不是强制约束,而是要让其深入人心,只有执行主体心中认同,才有执行的动力和生效的可能。为此,我们按年级分别召开了家长会,用来自学生的真实资料引发家长的思考,明晰从家长做起的行为要求。
我们让每个孩子都回忆“和爸妈在一起最快乐的时光”,聚焦记忆最深的一次写一段话,家长会上,选择典型场景集体交流。这些从学生记忆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没有具体署名,我们让家长现场认领并相机访谈,让他们在真实的交流中悟出:陪伴不能仅仅是身体在场,而要通过一些具有生活味、时代感、情境性的活动,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温暖、愉悦、成功,进而爱家人、爱生活、爱生命。
在成绩揭晓时,爸妈是怎样的表现?让家长听一听模仿秀;展示两则家长吐槽孩子所在学校的微信,让家长现场了解家校沟通的有效路径……就这样,我们与家长平等地对话、敞亮地讨论,家长们的心弦一次次被有力地拨动,当他们一起朗读“家长公约”时,铿锵有力的声音彰显着坚定的决心。
笔者适时提醒,在现场大家也许会深有感触、热血沸腾,但回到家之后热情也许就会渐渐消退,一个星期后也许有些家长就又回到了原先轨道。因此,一个月后,学校将进行“改变从点滴开始”的故事征集,专题挖掘家长会后一个月内各位家长的努力故事,以此推动家长素养、家校协同教育实效的提升。
“公约”出炉了,家校共识达成了,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如果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评价载体,就能有效促其落实到行动上。于是我们就开发了“共生家庭成长护照”——
总体框架: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幸福家庭档案”,可呈现一家靓照,记录家庭成员信息,设计家庭共生宣言,是家庭整体风貌的体现;二是“萌娃成长在线”,根据学生的年级学习目标,把核心素养点设计成相关情境性项目,让学生逐项挑战闯关,分为四个小栏目,“体能训练”里面有各项体质监测的标准,“习惯银行”里面是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的主要习惯要求,“智力冲浪”里面是孩子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点,“美德传承”里面列举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些关键词,老师和家长可根据四个栏目中的具体要求加强日常引导,相机进行评价,记录某方面的典型表现;三是“父母温馨陪伴”,要求各个家庭真实记录参与“家长学堂”、投身“志愿服务”、开展家庭“特色活动”的情况。
设计要点:具有情境性,所有目标均以生活化、可操作化项目内容呈现;分层性,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在普适性的基础上设计相应提高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且激励他们“跳一跳”,挑战高一层次的目标。
检测方式:常态式,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相机进行相关内容的过关;专项式,围绕某一项目,定时定人过关;联盟式,教师与家长携手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协同进行,可以在某一时间段内进行多项目闯关式检测。
通过这一“成长护照”,旨在让家长和孩子明确需要达成的目标,在记录评价过程中引导他们自我反思,发现优势和不足,进而有效激发其不断努力向上的愿望。
家校合作是一种信念,当你信它时,它更易变为现实;当你不信时,它就难以显现。我相信,用“家长公约”引导家长实践有形有味的家庭教育,定能让共育更有力量,让学生、教师、家长走向共慧。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