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情境交融”:中国传统村落的意境营造

2019-10-23 03:44李思奇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天人合一意境

李思奇

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国古代人们自发建造发展起来的,具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传统村落在满足居民生活要求的基础上,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与人文意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也被日益关注。传统村落须在保持原有形态下以多种因素为依据,寻找并制定出最为合理的方式,使其意境美得到更好的保留与呈现,并能够继续焕发生机魅力。

关键词:传统村落;意境;天人合一;情境交融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古代人民最为普遍的居住形式,是人们在一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生活条件下自发形成的,在没有设计师统筹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在人们漫长的物质生活与生产实践的逐步发展中,受地域文化、伦理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演变出一种朴素的审美情趣,并在实际生活中将其运用到为自身生存服务的传统村落里,造就出各式各样的村落物质空间环境。中国传统村落虽只是一隅天地,却涉及建筑设计、景观规划以及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仅如此,在满足一系列的基本生活要求外,传统村落同时积极追求着一种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与精神内涵相契合的独特意境。

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最初是从诗、画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中初现端倪。[2]至唐朝时期,王昌龄《诗格》一诗中首次提出诗有三境,即物镜、情境、意境。到明清时期,“境界”这一范畴得以深入发展,各个艺术种类均有涉及,适用范围扩大、影响深远。而对于长期保持着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已形成相对封闭、独立和稳定的文化体系的传统村落来说,意境的营造更需要合乎主客观现实与审美需要。如此,以生态为主的自然环境和以情感观念为主的人文关怀是便是传统村落意境营造的两个极为重要方面。

一、天人合一——传统村落的生态意境

中国传统村落的规划营建,从根本上说,除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发展过程等因素外,更不可忽视的是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天人合一”审美观念的体现。据考察可知,古人十分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彼此调和,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向往将自然与自身的生产生活相结合,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的追求,这突出地表现在村落的选址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营造上。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传统村落大都在最初的建造之时就密切关注着周边自然。“农耕时代村落的选址,都首先着眼于农业生产的条件和环境。”[3]裴城传统村落自古坐落于中原之地,受到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影响颇深,积极追求融于自然。所以,裴城传统村落的选址首先是便于居民的生产生活方便。广阔的平原地形,使得裴城传统村落并未像南方村落那样山水交融,取而代之的是以一望无垠的耕种良田。由于裴城村没有天然的、用于防御的地理优势,加之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平原高地即成为选址的首要因素。而这种防御意识作为人们心理深处埋藏的观念,长期以来不仅作用着中国传统村落选址,而且使村落的空间布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样的影响。裴城传统村落利用紧邻的洄渠河,随村修筑寨墙,并用修筑寨墙时挖掘用以筑墙的土方所留的沟渠,引洄渠河水注入,形成类于护城河之用的环濠。裴城村藏于内濠与外濠的层层防御中,充分体现当时居民的生存智慧。

李渔《闲情偶寄》中曾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现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这实际上是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追求。即通过人工的方式来改变传统村落的不尽人意之处,已达到意境营造的目的。裴城村的整体布局为平原高地,四周环绕农田景象,村外洄渠河流入村内。水流在狭窄处蜿蜒流淌,在开阔处汇成水域,人行走其间,目光随视,能够感受到其所带来的流动韵律的变化之美。同时,水体周围搭配四时之景,成为裴城村居民的游景畅聊之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营造出四季变换、安逸闲静的自然意境。

二、情境交融——传统村落的人文意境

一些研究资料中曾有将意境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的说法,其中讲到物境位置较低,再高一筹的便是“情境”。传统村落的所呈现出的意境,同样具有自然环境与形式之外的内涵意蕴,即传统村落的“情境”。

除了环境要素外,传统村落意境的获得与建筑的形式以及具体的表达要素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村落审美意境的主要参与者,更是获取意境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对美之意境的追求并不讲究获得完善的形。以中国绘画为例,中国传统绘画中出现的形式并不一定完善具体,而恰恰是通过离形、变形的抽象形式获得了审美的神似与气韵。另一方面,对于意境的追求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形式,形是意境外在的客体形态。[4]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美的核心在于给予人们生活生产便利的基础上,获得整个村落的生机与意味。中国传统村落中建筑空间具有着传统建筑空间的共性,即一般的院落围合结构,一明两暗,中轴对称,主从关系合理,这是裴城村传统建筑所遵循的基本型。但传统村落是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形成、发展起来的,建筑空间没有严格的限制,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作为意境的部分,“意”的形成需要在即有原则下,提出主体自身的独特理解与思想精神。在裴城村居民的自由状态下,从自身的感受和实际出发将主客观相结合寻找最佳的方式。裴城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以庭院建筑为主,受封建礼制的影响,建筑布局基本保持着原有的规则。在此基础上,裴城村居民坚持因地制宜,将传统木结构改为砖土结构,适宜了建筑自身的防护与保温功能。庭院空间是虚实对比强烈的地方,裴城居民将多两侧厢房根据院落进深、空间大小改为合适尺寸,并紧贴正房建筑,用于厨房或储存杂物,便于生活的同时,增大了院落的自然环境空间,加强了建筑空间的虚实对比,同时赋予了裴城村的建筑空间审美安居功能,使人们漫步其中能感受到起承转合的韵律美感。这种“不确定性”是古人对于空间意境的追求与欣赏,置身空间中,空间随意洒脱,沿空间内动线行走,后续出現的情景未知,空间的各个部分相互连通,意象也不时的发生着变化,形成移步异景之美。这样一来,多种因素被纳入到建筑美的创造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人、建筑、自然便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是“万物之本”,当然也是建筑之本,人们在建造居住房屋时,便将自身对人本精神的情感追求涵盖其中。裴城村传统民居建筑的砖雕艺术主要集中于墀头位置,其雕刻题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及生存环境非常敬仰,所以,裴城村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隐含祈福、保佑寓意的装饰物,希望借以获得健康和乐、风调雨顺等,满足自身祈愿。居民对此的精神向往,通过传统建筑中的图案蕴含的内涵寓意予以传达,寄托人们积极拥抱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另外,很多民居建筑庭院的檐下、窗边等都会栽植花木,实用美观,将庭院的装点与环境进行融合,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意境。

除自然景色外,人文景观营造也是体现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与意境的重要方式。“独杆戏”是裴城传统村落最具特色一种地方戏剧,在当地节日里频繁出现。它的演绎内容多取材于古典小说、神话戏剧中的精彩片段,其惊险的表演动作、趣味性强的舞台展现形式及热闹、美观的特点让观者从中得以丰富精神世界、獲得艺术审美体验。每逢佳节之际,“独杆戏”所表演的区域成为村落的热闹非凡的聚集中心,是能够居民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以情动人,涵润居民群体内心团结力的文化活动,从文化方面反射着裴城村落人文意境。

意境是重要的审美范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精华所在。对于意境的追求,中国传统村落同样十分需要。而传统村落意境的获得方式,同时又与当地的文化习俗密切相关,以裴城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在营造自然、人文意境的同时,要注重通过意境来引发人们的想象,不局限于原有事物本身的完善,借助传统村落的独特意境传达其美的感受,从而实现人们对于传统村落的理解与欣赏。

三、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城乡的发展,国家对传统村落的振兴逐渐重视,如何在继、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特色文化、优美意境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使传承更新后的村落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做到充分融合,找到能够表现传统村落文化、适合传统村落文化长久发展下去的新的理想形式,使传统村落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多种审美和使用要求,这一过程仍需不断考察与实践。不得不说的是,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条件下形成延续的传统村落,所积淀的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居民的生活方式、风土民居也各具特色。因此,在传统村落在保持自身原有形态下进行更新利用时,应以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为依据,寻找并制定出最为合理的保护与更新方式,使传统村落的意境美得到更好的保留与呈现,使传统村落能够在继续焕发生机魅力。

参考文献:

[1]金东来.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美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戚廷贵.文学概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陈治华,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王辉.意境空间——中国美学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8.

[5]李祁.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造型的意义分析[J].大众文艺,2016(22).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天人合一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