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威
陈巨来铁笔生涯六十余载,自言治印三万余方,以元朱文印驰声海内外,当今学元朱文者,多以陈巨来为圭臬。挚友张大千评价:“巨来兄治印,珠晖玉映如古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钦佩无极。”1无论是其前期的勾摹作品还是后来的仿作,都不难看出其取法古玺、汉印、元朱文等,“入古出新”的同时,不断地深化其印学理论体系,并在技法上形成个人醇雅、精致的篆刻作品类型。
对于陈巨来篆刻,其师赵叔孺评价:“陈生巨来,篆书醇雅,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2的确,陈巨来为近代元朱文印领域最专一精能的实践者,以元朱文这种独特的篆刻艺术形式作为展示其才华的舞台,将其审美追求、精神风貌融入作品当中,从而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但能够看出陈巨来与古为徒的学习经历,还可以看到他篆刻艺术的取法渊源。
马国权在《近代印人传》中论述 :“巨来于印,自谓先学赵撝叔、黄牧甫,此后则取法汪关及秦汉古印,又遍观宋元名迹收藏印,始得元朱文要竅。”3其以赵、黄两家为初学所得甚少,进入篆刻正道的当为摹古学习经历。在《安持人物琐忆》一书中记载,陈巨来的早年篆刻学习也正是通过此方法进入篆刻艺术之路的:
时商务之影印《十钟山房印举》正出版,余购得后,先生命专心研摹,自有心得,比我教你,要好得多云云。自此以后,余乃得痴门径,艺日有所进矣。4
陈巨来经过三年的摹古,其篆刻已一日千里,所刻作品古意盎然,“赵氏书印 ”即为其早年作品,在此印补款中提及:“此印为余二十岁时所刻,今日重睹且六十矣,巨来记,甲辰五月,巨来。”(图1、图2)观此印不得不叹服其聪颖过人,技法娴熟。此后其作品享誉海上,为溥心畬、张大千、吴湖帆等书画大家治印。
陈巨来年少成名,但是对摹古观念依然重视,1933 年(30)岁的陈巨来把所勾摹以及借鉴过的古玺印编汇成《古印举式》一书。叶恭绰在此书序言中赞誉道:日者,(陈巨来)以所辑《古印举式》见示,且曰:“斝不敏,学不敢滥,且性之所笃,今后且以印人老矣。”余受而读之。则全编分正、续两集。正集为一面印,每印一式为主;续集为两面印,则文字是尚,凡程荔江、陈簠斋、吴愙斋、吴平斋、高南郑,及罗叔言、陈仲恕、龚怀西、黄宾虹诸家所藏,以暨各地新出土物,咸归搜采。且悉就原拓摹写,不取刊版者,故格式、笔画,不爽毫厘。精矣,备矣!”
余维古今治印之书,毋虑数百,然多偏于理解。诸家印谱之传与今者,或侈搜罗,或资玩赏,或域于时地,或限于部门,求其统系分明,博观约取,以专供印人之取则者,盖未有。5
尤为可惜的是,《古印举式》手稿由于“所托非人,竟连前稿亦不知去向。”6因此并未出版。陈巨来摹古作品是何面目?后人只能从《陈巨来治印墨稿》中的勾摹古印部分窥其风采。正如遐庵所言“故格式、笔画,不爽毫厘”可知其采用双钩填墨法勾摹原印蜕,往往一方印四五遍始选其一,共临摹三百余方。陈巨来临摹手法细腻娴熟,形神兼备,钦佩其“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7观其未完成勾摹墨稿“秦乐之印”(图3)、“秦幼君印”(图4),可知其在方寸天地之间游刃有余,线条起止、轻重、漫漶等细节丝毫毕现。尤其是对照原拓与勾摹稿,感叹陈巨来对原印神采的驾驭之精准,汉代烙马印“常骑”(图5、图6)粗犷奔放,线如铸铁般厚实挺拔,轻重关系通过笔墨浓淡展现得淋漓尽致;鸟虫篆印“阎丘长孙”(图7、图8)的章法布局、篆法婉转流畅以及线条鸟虫的美化与原印如出一辙。勾摹汉印“朱万岁印”(图9、图10)和“石易之印”(图11、图12)准确的体现汉铸印的特点,线条的起止处方圆变化,线条的相背关系,篆法的外方内圆等都与原印相符。
陈巨来临摹作品在已出版印谱中较少见,仅有的几方却足以展示其学古的特点。秦印“交仁”(图13)奇正相生,运刀顺其自然,线条中段厚实;“牙门将印”(图14)为汉将军印体式,左右篆法的收放开合得体,运刀的“急就”特点明显;汉吉语印“出入日利”(图15)朱白文线条的粗细搭配印,印面的留红,边框的残破处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
图1 赵氏书印
图2 赵氏书印边款
图3 秦乐之印
图4 秦幼君印
图5 常骑1
图6 常骑2
图7 阎丘长孙
图8 阎丘长孙
图9 朱万岁印
图10 朱万岁印
图11 石易之印
图12 石易之印
图13 交仁
图14 牙门将印
图15 出入日利
仿作是篆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其具有半临摹与半创作的性质。陈巨来的篆刻印款中指明了作品的出处。仿作类型大致有古玺、汉印、元朱文印、流派印等。
以下两方为仿古玺印作,“朋盍簪”印款指明仿治出处:“中伏庐藏印有此一式,戊子四月巨来仿之。”(图16)“朋之鉨”款文:“仿三代小鉨,巨来作。”(图17)对于仿古玺印陈巨来在《安持精舍印话》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摹抚古玺,其非易事,盖三代巨玺之章法神明独运,蹊径多化,察其起止,有伦无理,未许以常法律之也。”8
这段印论可以看出陈巨来对于古玺印的“章法神明独运”以及“有伦无理”特点描述精准。仿作以不变应万变,依据古玺印形式变化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朋之鉨”三字的空间穿插揖让,线条虚实相生,古朴生动。
陈巨来仿汉印较多,作品形式多样,大多见于《盍斋藏印》,是陈巨来为杨庆簪所刻印作汇集而成。在印章的款文中指出受到汉印启发而作,“杨庆簪鉴赏书画图章”边款:“仿汉九字印,朋之先生方家匡缪,巨来刻于扈上,时丁亥二月一日。”(图18)“盍斋所藏楹帖”边款:“ 戏仿汉人破铜印为盍斋刻此,巨来丁亥十月。”(图19)“杨庆簪印宜身至前迫事毋闲愿君自发封完印信”款文:“ 汉二十字印,盍斋仁兄方家雅正,丁亥十二月巨来作。”(图20)“簪缨世胄”边款:“ 仿汉母印巨来刻。”(图21)“盍斋”边款:“ 仿汉史禹印刻此,巨来。”(图22)这些作品放在汉印印谱当中也毫不逊色,浑厚自然,古拙质朴,并且气息更为古雅。这与陈巨来在《安持精舍印话》中对汉印的理解是一致的:
仿汉铸印不在奇崛,当方圆适宜,屈伸维则,增减合法,疏密得神,正使眉目,一似恒人而穆然恬静,浑然湛凝,无忒无挑,庶几独到。
汉人凿印,或萧疏数笔,意思横阔,或笔画茂密,苍劲淋漓。汉官印中有“太医丞印”,“太医”两字稀密悬殊,学者当以此处树基,旁参将军印先悟章法,然后鼓刀,庶几有笔未到而势已吞,意方定而神已动之妙。何雪渔曰:“小心落笔,大胆落刀。”即斯旨也。9
元代赵孟頫在《印史序》中论述:“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以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见之矣。”10从而确立了元明清三代直至今日仍然主要影响着印坛的汉印审美观。陈巨来摹古同样体现“古雅”与“质朴”的汉印审美观。
陈巨来元朱文印是最为人所赞誉的印式,在吴湖帆等人帮助下“遍观宋元名迹收藏印,始得元朱文要竅”。以下两方作品,“咀英手缄”款文:“戊辰六月巨来仿元。”(图23)“盍斋秘笈”款文:“巨来仿元。”(图24)对于元朱文陈巨来专研时间长,作品也丰富,并且论述元朱文的特点很有个人见地:
宋、元元朱文,创自吾、赵,其篆法、章法,上与古玺汉印,下及浙皖等派相较,当是一番境界,学之亦最为不易。要之元朱文篆法纯宗《说文》,笔画不尚增减,宜细宜工,细则易弱,致柔软无力,气魄毫无,工则易板,犹如剞劂中宋体书,生梗无韵。必也使布置匀整,雅静秀润,人所有,不必有,人所无,不必无,则一印既成,自然神情轩朗。
近人作朱文印每喜粘边,甚有即以近边一笔作为边者。夫粘边者,乃古铜印之历时久远,其边损折向内,致成粘边之状,非古有此法也。此犹学书者摹临碑版,刻画其剥蚀之形,与字体初不相涉,不足为训也。11
陈巨来摹古博观约取上至三代古玺,下至明清流派,正如钝丁诗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不再一一论述。
图16 朋盍簪
图17 朋之玺
图18 杨庆簪鉴赏书画图章
图19 盍斋所藏楹帖
图20 杨庆簪印宜
图21 簪缨世胄
图22 盍斋
图23 咀英手缄
图24 盍斋秘笈
自赵、吾提出“印宗秦汉”的印学观念以来,历代印人多以此印学观为尚,清代袁三俊《篆刻十三略》记载:“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顾、陆也。广蒐博览,自有会心。”12陈巨来摹古师法秦汉、六朝古印,对于宋、元用心最深,从吴湖帆处借《宝印斋印式》和《汪尹子印存》,心追手摹,潜心研究,七年后才归还吴家。对于古印的学习的重要性,陈巨来摹古观以“依旁古人”为摹古之正道,“夫治印之道,要在能合于古而已”。合于古印的规模、法度,以此为基础法可谈章法、刀法。这与其师赵叔孺教诲有关:“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使像极了,我总压在你头上。”13
陈巨来在“依旁古人”篆刻之道上手追心摹,但并没有深陷其中,其采取物我相融的观念去理解篆刻。其印论《安持精舍印话》虽只有两千余字,但印学思想锋芒毕露。或论刀法、仿作、篆法,或论古人之误,或论派别的短长都是洞中肯要,语言犀利,极富批判精神。陈巨来性格外向乐观,行止放荡不检,作为怪癖出格,这样的性格魅力使得陈巨来不可能因“依旁古人”而泥古不化,囿于古人,其不断尝试创新,坚持“入古出新”。明代周应愿《印说》“变化”一章关于古与今、旧与新、历史与自己的关系,可视为明代印坛“入古出新论”的先声。其文:
变化便是揩磨自己明白。明得自己,不明古今,工夫未到,田地未稳;明得古今,不明自己,关键不透,眼目不明。要知古今即是自己,自己即是古今,才会变化。14
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中有“人所有,不必有,人所无,不必无”的观点,与周应愿的观点是相一致的。陈巨来认为初学依旁古人,以秦汉为宗,学成之后要有自己面目,反对“仍以翻阅印谱,刻意临摹,左拉右扯,从故纸堆中得来,毫无自己面目”。《安持精舍印冣》中收录了陈巨来415 方印作,其中汉印一式214 方,约占51.6%;元朱文一式114 方,约占27.5%;古玺一式58方,约占14%;秦印一式18方,约占4.3%;流派印11 方,约占2.7%。因此马国权的评价极其恰当:“拟汉之作白胜于朱,文字之增减揖让,笔画之并连,残损,俱经刻意经营,特见工巧,较汪关为浑穆,而比叔孺先生似又稍逊其渊雅。古玺以朱文小者为佳。至其款识,则已陈秋堂为尚,的秀丽工致之评。”15
陈巨来前期的篆刻摹古经历是其艺术生涯一个重要的阶段,观其印艺成就,首先基于自身天赋和后天努力等因素之外,其次明师指点正其学艺之路,明确突破方向。再者更得益于广泛的交游,得到吴湖帆、张大千等人的奖掖与提携。
从摹古到仿作,再由仿作到自由创作的审美的统一:工整古雅,古玺、汉印、元朱文三者形态以及所采用的技法都是有差异的,但凡符合“依旁古人”理念的都可以运用到作品之中。因此,其印作的面目并不是单一的,这正如施蛰存在《安持精舍印冣序》中论述道:“(陈巨来)向使早岁专攻汉印,今日亦必以汉印负盛名。是知安持于汉印,不为也,非不能也……安持于元朱文,得心应手,固已独胜,出其绪余,偶作一二秦玺鈢汉章,亦矫矫有异夫凡秽,此则惟能者为无施不可耳。”16近些年陈巨来印风大有风行篆刻界之势,精工一路都以其元朱文为圭臬,却对陈巨来摹古作品,以及古玺、秦汉印关注甚少,因此作品如无源之水毫无古意,这是值得当代印人警醒与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