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保建
数学是一门强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增长,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可以找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这就是学生智慧的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标视角要更加多元,要为学生的智慧生长创设好的环境,具体可以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们天生是有创造力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不少实际情况的限制,不少孩子失去了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他们习惯于等待,等待教师的教导,等待其他学生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力就越来越差。而创造力的失却让学生的智慧增长及其缓慢,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尝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历练,以便收获更多。
例如在“与百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六1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80%,那么这个班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在学生读题理解之后,我请学生独立尝试这个问题,然后组织学生的交流,学生展示了这样几种不同的思路:1.将女生看成单位“1”,因为单位“1”未知,所以设为X,而男生是女生的80%,可以表示成80%X,从而列出方程X+80%X=45。2.由男生是女生的80%想到五分之四,确定男生和女生的份数为4:5,然后按比例分配计算男女生各多少人。3.由男生是女生的五分之四想到男生是总人数的九分之四,用分数乘法计算出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交流这几个算法的时候,学生认为方法1是基本算法,而方法2和3的实质是一样的,但是比较巧妙,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之后可以更直接地看出男女生之间的份数关系,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方法3最巧妙。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所以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去尝试解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思路成为学生交流的重点,也让学生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实现了方法的优化,推动了学生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出学生的智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设置的教学目标包括但是不仅于让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他们是否在解决问题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应当成为我们关注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去探索那些本质的东西,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进一步成长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教师变换了问题,推动了学生进一步寻求本质的数学规律,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长了学习经验,并拓宽了思维渠道。
“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思考,一来增加学生的课堂思维密度,二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思考的作用。这其中就包括学生的反思,在一个大的教学环节结束的时候或者在整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例如在“间隔排列的规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索在一条直线上的间隔排列的规律,学生在尝试、寻找算理、总结交流等环节中发现了周期排列的基本规律是两端的物体比间隔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两种物体正好一一间隔(首尾物体不同),那么他们的数量是相同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索封闭图形中的间隔排列规律,学生在操作实践之后发现封闭图形中的两种物体的个数是相同的。在这两个教学环节之后,我组织了学生反思全课,有学生在比较不同规律和不同模型中有了全新的发现:封闭图形其实就是直线上间隔排列的第二种形式,只要将第二种图形的首尾相接就可以得出封闭图形,这样的发现推动学生数学模型的统整,让学生对这个规律的认识更深入。
总之,数学学科承担着启迪学生智慧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一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之一来推进,要促进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长智慧,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