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楠楠
摘 要:内部控制是高校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障,而内部控制本身有其脆弱性和局限性,需要通过加强日常监督和评价来推动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行。本文从内部审计角度出发,针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出现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期推动高校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和持续改进,推动高校改善管理水平,增加价值。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一、引言
2012年11月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2016年4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要简除繁苛,给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2016年4月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在部属高校范围内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的业务决策、执行与监督全过程,是高校重要的制度设计,有助于推进高校治理结构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在“放管结合”的大环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并使之良好运行,是高校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
高校内部控制紧紧围绕其办学目标和事业发展规划,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不仅能够合理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保障资产的安全及高效利用,有效防范违规违纪及舞弊现象的发生,还能提高现代高校管理水平,推动高校完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办学目标。内部控制是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内部控制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合理、有效、可行、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反之,无效、有漏洞的内部控制制度则会阻碍高校的健康发展,更严重的会导致校园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
内审工作是高校内部监督的基础和重点,它对于高校强化内部管理,健全自我監督和约束机制,堵塞管理漏洞,防控廉政风险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2018年1月12日公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将内部控制审计列入审计定义中,突出了内部控制评价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监督,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内部控制中存在漏洞和关键风险点,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高校优化内控环境、强化内控意识、形成内控氛围,为高校发展建立一道稳固的“防火墙”。
通过内部审计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既能为学校节约有限的资金,又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咨询、服务职能,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同时,通过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还能及时掌握高校内部控制中的重点问题、重点环节、重点流程,从而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
(一)兼顾全面,突出重点的原则
内部控制贯穿高校经济活动全过程,为使评价内容既实现经济活动全覆盖,又做到业务流程全覆盖,就要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双管齐下,将内部控制的约束机制和控制措施渗透到经济活动全过程及过程中的全部环节中。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校人、财、物等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实行重点关注,日常监督和定期评价相结合,规避经济风险。
(二)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一种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和系统的控制活动过程。内部控制评价要以风险为导向,通过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并结合重要性原则,对风险频率高危害大的领域重点加大审查力度,提高评价效率。
(三)结果实用性原则
针对内部控制评价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风险点,内审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审计质量,出具切实可行的结果报告,并促使审计结果能够被科学合理的转化利用,以此推动高校内部控制更加规范有效。
(四)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独立、客观是内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出具真实完整准确的评价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四、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环境存在欠缺,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加强了学校内部控制的建设,但忽视了内部控制执行的日常监督,所以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经常发现制度形同虚设、制度没有正确被执行等问题。
(二)内部控制评价多为基础性评价,且成效不大
目前高校内控制度评价大多只是基础性评价,主要关注学校是否做到制度全覆盖、制定的制度是否被执行,但对于核心控制环节,如招生工作、科研经费、基建项目、招投标业务等,未对制度的合规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未对重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
(三)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评价工作重要性宣传不到位
高校内部控制内容复杂、对象多样,这就要求评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高校经济活动的各种业务流程,但目前高校中的审计人员多为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缺乏其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难以高效并准确找到业务的核心环节,以及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且,很多教职工到现在还未意识内部控制评价对学校,乃至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他们错误的认为评价工作是学校和单位的事情,跟个人无关,因此即使发现某个制度存在瑕疵,也会选择视而不见,间接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开展。
(四)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利用不够
内部控制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但目前高校管理层重视建立、忽视整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只披露不改正,现行的制度文件得不到优化和完善,评价结果就体现不出其价值。
五、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举措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中的职责权限。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推动者,要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知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纪委、校办、财务、资产等部门的配合下,对学校大到整个内控制度,小到单个业务流程的建设开展定期评价,向学校管理层出具评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善于抓住内部控制评价中的重点环节。再完善健全的内控制度,如果不能有效运行,就是摆设,发挥不出其价值,所以高校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制度建设的完整性,还要重点关注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构建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部门要善于抓住有用信息,通过分析、验证等环节,识别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度,从而对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等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将风险彻底消除,或者是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内审部门通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明确且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能够直接影响高校内部控制的健全、流程的优化及再造,掀起内控制度的“再建设”,是高校内部控制更加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高校应建立内控制度考核体系,与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挂钩,对内控执行不力,特别是重视程度不够、发现问题不改、屡审屡犯的单位及责任人严肃问责。
提升内审人员专业化知识水平。加大对内审人员内部控制审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既要培训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还要培训信息技术、风险识别等能力,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审计技能。同时,可以引进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增加审计人员队伍的知识领域,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
更新内部审计理念,创新内控审计方式和手段。现阶段内部审计要注重审计技术的革新,要顺应时代、与时俱进,要从传统的经验审计限制中走出来,努力通过现代审计方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广泛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完成内部控制评价,实现评价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内审不是“找问题、挑毛病”,而是通过对现行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梳理和评价,发现学校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规章制度和学校制度文件,并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改正措施,监督结果的有效利用,以此推动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推行依法治校,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雷,雷洋坤.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与评审业务模式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6,(9).
[2]葛继红.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相互影响因素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8).
[3]时杰,唐岚,张廷熙.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探究[J].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2017,(32).
[4]唐大鹏,王艺博,王璐璐.强化内控评价工作 推动内控体系建设[J].财政监督,2016,(23).
[5]陆一秀.关于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重要性及改善策略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6,(5).
[6]彭湛霞.完善高校內部控制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国际财经,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