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张颖萍 李姝葶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传统行业面临着更新升级,高新技术企业日渐发展,创新已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成果的绩效评价势在必行,研究从管理会计视角下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明确各指标的作用及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提出定期评估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健全评价体系等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提升经营绩效的措施。
关键词:管理会计;经营绩效;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9-0070-03
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探索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方法,使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国家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与世界技术创新强国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水平有待加强,掌握核心科技并将其充分运用、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该评价体系的提出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进而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 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一)财务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管理会计负责的主要工作是财务分析,因此,财务指标成为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适用的指标评价系统也会有所不同。一般的财务指标在衡量企业运营状况时主要反映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一方面,由于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只是对过去信息的应用,只能体现过去的经营成果,并不能预测未来,因此,这种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准确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评价体系的指标太过单一,评价结果不具体,具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中员工的绩效与能力,也无法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且仅凭简单的财务数据也无法科学有效地衡量企业各种复杂的经营活动。
(二)价值增值指标体系构建
价值增值指标是一种长期性的指标,是对管理会计中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不能进行预测未来经营成果的一种补充和丰富,该指标能够对企业进行战略预测。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不能进行预测未来经营成果,而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以及战略目的,都需要通过较长时间去实现并且需要预测经营状况,价值增值指标作为更加科学的指标由此产生,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短期内的经营成果,还能在一定范围内预测未来的经营状况和成果。在进行价值增值进行计算时,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对未来各经营期所能实现的现金流进行折现,然后计算出各项目的净现值,对每个项目的价值在期初有全面的理解和预测,进而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科学和正确的评价。
(三)其他类型的指标构建
1.顾客指标。所有的企业都要服务客户,以获得客户的满意,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盈利能力。因此,需要通过顾客满意度等指标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一般来说,顾客满意度越高,企业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也就越多。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要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比如生产更加先进具有差异性的产品、降低成本以降低价格,或者培养与客户之间的亲密度,使顾客难以选择其他的商家。
2.內部经营指标。顾客的满意度不仅与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关,也与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有关,比如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产品的安全性以及生产效率等。企业应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掌握优于行业中其他企业的核心技术,制定相应的指标对其进行衡量。内部经营情况的衡量要从企业关键的组织活动出发,首先,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创新能力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次,增加顾客价值的能力。想要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最主要的就是为顾客提供特殊的服务,使顾客购买商品时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产品的性能、使用方法,在售后服务方面做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等,提升与顾客的亲密度。最后,是供应链方面。在整个产业链上,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决定了本企业所产产品的好坏,因此,要慎重选择供应商。
3.学习和创新指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企业都处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压力之下,竞争愈发激烈,因此,一个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烈的全球竞争要求企业对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做出持续的改进,并有能力推出全新的产品。只有不断进行产品性能的创新、种类的创新、服务顾客方式的创新以及扩大市场份额和吸引顾客方式的创新等,才能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内部经营的效率,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指导作用
(一)为资产整合提供依据
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财务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企业对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资产的利用情况,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指标对资产进行更加合理的使用和处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进行整合,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以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
(二)为利润分配提供参考
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不仅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也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及营运情况,管理层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将资金在投资和股东分红之间进行分配。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则管理层可以进行较为宽松的利润分配政策,反之,则进行较少的利润分配。
(三)为偿债数额的确定提供依据
财务指标中可以体现企业偿债能力,当财务指标较少时,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弱,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应减少偿还的债务,反之企业应利用多余资金偿还债务。
(四)为产品调整提供依据
高新技术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份额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位置以及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最大程度增加客户的使用价值,让客户满意,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五)为企业创新提供参考
在高新技术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投入。根据创新指标,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创新投资方案,明确企业的创新发展目标,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六)为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供依据
可以真实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能力。若内部经营指标较低,说明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生产周期等出现了问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能力。
(七)为企业成长提供方向
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必须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快的成长速度。学习能力方面的指标能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完善和提高,以保持領先的优势。
四、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定期评估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外部运行环境复杂多变。高新技术产业在面对行业周期化风险的同时还要面对资本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说高新技术企业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变化,也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所以想要得到好的实施效果,应该让评价体系随着企业内部、外部的环境进行科学的调整和完善。
从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可以得到其财务风险的高低是由资本市场和企业的运营状况共同影响。所以涉及盈利的评价指标,必须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评价体系进行判断,分析原有的指标是否可以科学地反映出现在的市场变化能否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此外,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时应该从时间、方式、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时间方面,对企业普遍的评价时间是每半年评价一次或者每季度评价一次,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对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评价方式的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考虑运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来评估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对评价体系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判断评价体系中的内容是否需要调整或者重新选择。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注重定期对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将定期评估作为一种习惯,时刻关注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改变,为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根据评价结果健全评价体系
随着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改变,需要对其定期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绩效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在调整绩效评价体系时,应该根据调整指标的名称对其权重进行数据重置。其次,在企业起步阶段,应该适当放松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要求,待后期企业发展稳定之后,再逐步加强评价标准。最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删除不适合的指标,增加新的指标内容。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发展大趋势下也在不断的发展,其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也使得企业对运营风险认识和控制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为了让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得到更好的实施,要依据评价的结果,对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
(三)多部门协同管理
无论是定期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评估还是结合实际情况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整,这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行管理而言都具有非常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为了使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在企业中更好的运行,需要多部分的共同协作。在企业中以财务部为主体,投资部、内部审计部为辅,多部门合作对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健全方案,最后由企业主管对方案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 郑 烨,阎 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9(1).
[2] 孙艳兵.平衡计分卡在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19(1).
[3] 李友俊,李 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0).
[4] 张 林,宋 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0).
[5] 赵喜洋,刘雅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22).
[责任编辑:王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