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娇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全体人民”意味着主体民族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民族的普遍价值遵循。培育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主体、客体、载体三体寻找突破口以培养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本遵循;实现路径;价值旨归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061 — 03
价值观教育是引领个体正确价值取向,凝聚各民族思想共识,共圆中国梦的必然之路。当前形势日趋复杂,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随时都会趁虚而入,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加强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寻求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各民族地区朝着共同目标携手前行。
一、培育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一)核心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做好民族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习近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少数民族与汉族存在共通之处,但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天壤之别,少数民族价值观培育工作任重道远,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展培育工作的核心遵循。无论是从理论维度分析还是具体的生动实践都强有力地明党的领导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高的政治原则,”价值观培育坚持党的领导是题中应有之意。价值观培育的目的在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经历过血与火淬炼的政党带领人民革命、改革、建设,培育出一代代英才,如今少数民族价值观的培育依然离不开党。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团结各民族戮力同心,努力奋斗。其一,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并加强少数民族“五个认同”教育,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其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从思想和行动、理论与实践全方位多角度为民族地区价值观培育掌好舵。其三,落实党的为民举措,使少数民族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自觉自愿拥护党的领导。
(二)根本遵循: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贯穿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培育少数民族价值观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少数民族价值观培育“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对其倾注关注、理解和尊重,关心群众思想问题,调动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体主体性;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动力,全方位、多角度以少數民族具体实际为本,为群众排忧解难。少数民族因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域特色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了解、尊重各少数民族是工作开展的关键。其一,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譬如回族是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的穆斯林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逐渐融合而成。俄罗斯族是外迁入中国新疆等地的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外来与本土的交流融合,不同地区的同一少数民族与同一地区的不同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情。其二,各少数民族除了回族均有本民族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了超过80种语言。〔3〕语言是价值观培育的桥梁,加强少数民族普通话学习或把价值观要求转化为少数民族语言,以人为本,满足少数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凝聚价值共识。其三,关注、理解、尊重少数民族。包括民族群众、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风俗,使少数民族感受到平等对待,提升获得感。
二、培育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三体”与“三结合”
少数民族地区的价值观培育对象比较特殊,培育过程比较复杂,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又截然不同,必须协同“三体”,找准突破口,在内容、载体、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一)立足“三体”:主体、客体、载体
1.主体: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团队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团队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党政部门负责人以及基层的工作人员。理论上,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及对价值观内涵、精神实质及外延理论体系和思维框架的掌握是培育的首要前提,“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教育者的理论素养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现实表明,理论扎实一方面能提升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增强理论自信,另一方面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能直面现实问题,在开展工作中游刃有余,重塑理论。实践中,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5〕教育者熟练运用教育的方式方法,将“情”与“理”贯穿教育全过程,不管是对于群众还是学生都坚持平等的教育原则,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少数民族群众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在生活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脱离实际,无的放矢,光讲大道理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显然,教育者就是教育对象鲜活的“参照物”,教育者必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知行合一,给少数民族群众、学生树立标杆,教育对象也会随之向其看齐。
2.客体: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少数民族除了居住在民族自治区,还分散在全国各地,总体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态势。“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少数民族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存在现实困境,语言沟通的障碍、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也给民族地区的价值观培育带来压力,由现实问题入手针对性地开展群众的价值观培育是必由之路。少数民族学生也是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对象,培育工作相对而言也比较复杂。一方面,从小生活在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比较浓厚,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诸多文化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学校要求产生碰撞和交锋。另一方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性思想言论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造成冲击,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对其价值观的“倾销”多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大大拓宽了市场的有效范围。”〔6〕而且,少数民族学生文化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相对于普通群众比较高,作为国家和民族地区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受网络影响较大。必须应技术变革,驾驭新兴媒体,掌握网络的主动权进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铸牢少数民族学生的精神支柱,将其培养成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先锋力量。
3.载体: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多种文化中相互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少数民族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滋养以及民风、民俗等作为文化载体。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7〕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因,如果脱离民族元素开展培育工作,显然难以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饮食、语言、服饰、建筑、歌舞等文化,体现着各民族的独特个性,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诸多方面。因此,一要充分了解并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譬如: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民族文化遗址、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当地民族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有步骤有计划地研究这些民族文化, 发扬其正面的、科学的内容, 摈弃其消极的、糟粕的部分。二要找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契合点,挖掘培育价值观的内容,使之成为少数民族的价值遵循。诸如“爱国”这一价值遵循在诸多民族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关语录、论述,如此等等,在民族文化与价值观“源”与“流”关系追溯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优化传播环境,强化对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二)找准突破口:三个结合
一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理论灌输是基础,只有对培育内容有了基本认知,才有可能形成理论自觉。然而,长期的灌输教育会让民众产生抵触情绪,尤其对于长期处于宗教背景,有着强烈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而言,必须结合隐性教育。“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显性、隐性教育二者的结合,双管齐下,方能最大程度影响教育民众。
二要将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与接受程度相结合。实践证明,“离开人的需要的理论内容和教育无论怎样通俗,运用的手段不管怎么先进,都不可能被大众接受,相反还会因背离大众旨趣遭到大众的厌恶和反感。”〔8〕抓住群众物质和精神上的诉求和期盼,满足需要和情感诉求,需要的满足一定程度也为价值观培育创造时机,调动其主体性。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殚精竭虑,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民众会饮水思源,了解党的伟大,自觉将价值观要求转化并内化为思想理念和行动指南。
三要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三者相结合。充分考虑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习俗等具体实际因事而化,与时俱进改进价值观培育的方法策略,力求在遵循大众化的基础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唤醒民众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最后,推进理念与实践创新的双重统一,“不日新者必日退”,在方法策略上寻求创新突破,切实增强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培育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
少数民族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是价值旨归,唯有各民族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我们的国家,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梦的实现才成为可能。
少数民族价值观的培育不仅在于个体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三个层面的要求还表明个人的成长成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理想信念的确立、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最终助力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坚定不移跟党走强国之路,才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血雨腥风的年代党应运而生,时代、实践证明它是极具生命力的正确的统一领导核心,在党的领导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走进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不断提升,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在具体实践中彰显中国力量,展现民族风采。各少数民族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明确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激发价值观培育的动力,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助力前行,自觉担当起“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融入到国家、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五十六个民族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是普遍价值遵循,但各民族具体实际截然不同,就现实维度而言,语言障碍、宣传力度等多重因素致使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难以发挥主流思想的引领作用;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制同民族元素二者之间脱离,少数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衔接间隙大,价值观的渗透不到位;再次,部分民族地区滞后的教育现状致使对价值观的认知、理解、认同和践行程度各不相同。要使其深入少数民族之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旧任重道远。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立足民族具体实际,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少数民族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前行!
〔参 考 文 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魏根深.中国史研究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2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总政印发.2014年全军思想政治教育意见〔N〕.解放军报,2014-01-08.
〔7〕〔美〕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杨立平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2.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8.
〔9〕刘维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3.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