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 杨志萍
内容摘要: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当下不少家长关注点侧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培训课、兴趣班占据了孩子不少的时间,家庭劳动就忽视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对他们的成长还是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自理能力 培养
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当下,不少家长关注点侧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培训课、兴趣班占据了孩子不少的时间,家庭劳动就忽视了,凡需要孩子动手、出力的事,舍不得让孩子去做,导致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对他们的成长还是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1.言传身教,让师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自理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教育,因此抓住学生人学这个关键期,严格要求,正确引导。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他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好表率。要求学生保持班级卫生,自己就应有爱整理的好习惯;要求学生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学生一起劳动;要求学生主动检起废纸,老师首先能弯下腰。“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不一定会去做,而当你亲自埋头地把语言落到行动上时,必将带动一大批学生。
2.创设情境,让兴趣去激发学生良好的自理习惯。
低年级学生凡是对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都会作出更多的投人,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能激起他们学习枯燥的劳动技能的兴趣和愿望。兴趣形成了,再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实践,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比如在晨读中背诵歌谣《我能行》;班会中聆听故事《黄香温席》、《负薪挂角》;观看影片《少年班》、《小黄山,少年梦》等,给他们树立了一个可供学习的范例,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游戏,鼓励学生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比如班级活动“小鬼当家”、“心灵手巧”“我是班长”等,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劳动兴趣,又提高了劳动技能。
3.及时鼓励,让表扬来巩固学生良好的自理习惯。
低年級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时,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要多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容忍在自理能力锻炼中的反复或失败。学生在做事中遇到困难,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帮助,适当的督促和提醒,让他们从多次的实践中掌握方法。时间长了,机会多了,他们就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心里要时刻装着一个高倍放大镜,努力去寻找、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在自理能力上的每一点进步。通过班会及时表扬,或让他们分享收获。经常会受到夸奖的孩子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又会对孩子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4.家校配合,让家庭成为学生良好自理习惯的培养基地。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因此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要靠家长的支持与督促,因为家里才是学生“一展身手”的最好“阵地”。学校通过组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阐明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努力取得家长们的配合,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明白能自理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这个道理,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穿脏了袜子自己洗干净,写完作业整理自己的学习物品,打扫自己的房间等。各班级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袋,设计一份家校联系卡,每周规定几项自我劳动内容,家长负责监督子女按要求完成,并对孩子每周的达标情况作出小结、打分,并按时上交学校进行评比,以此作为连接学校和家庭的纽带。
5.搭建展现平台,以榜样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学校活动是教学计划之外的课外教育,是挖掘学生潜力,展现学生才能的重要平台。要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人手,给学生一个展示升华的空间。如一年级学生开展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整理书包、系鞋带、系红领巾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技能;二年级学生开展“学雷锋树先锋”、“一日护蛋,感恩妈妈”活动,引导学生在成长体验中,养成认真、感恩、坚持的优良品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专题课、讲座、主题会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培养劳动习惯,增强自理能力。最后通过表彰和活动总结,展示成果,弘扬正气,激发学生的榜样意识,鼓励榜样行为。
总之,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时,做好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从细微处着想,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要充分相信每个孩子们的能力,只要教育得法,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