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2)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依靠高投资、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GDP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发展,堪称“中国奇迹”。伴随粗狂式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全球《2018年环境绩效指数报告》(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EPI)中,中国仅得到50.74分,在180个经济体中仅列第120位。虽然得分有所提升但是排名仍不乐观,这说明虽然建设“两型”社会和绿色发展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就,但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绿色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目前学者对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在工业行业方面(甘小丰,2007;李玲,2011;何枫等,2015等);二是集中于省际层面(王兵,2010;S.Chen,2015;黄永春,2015等)。缺少对城市群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增长极”,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战略地位,对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长三角和成渝两大城市群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两城市群绿色发展现状,并比较分析两者的差异。
Tone(2001)首先提出了不包含“坏”产出的SBM模型,借鉴Weber(2009)和王兵(2010),将环境约束下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定义为:
根据王兵(2010)的思路,t期与t+1期之间的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为
LTFP(GTFP)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GTC)和技术效率(GEC),其中,技术效率包括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效率变化。这两个指标的增长分别表示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
1.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
长三角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成渝重庆、成都、泸州、自贡、德阳、遂宁、锦阳、内江、南充、南充、乐山、眉山、广安、宜宾、资阳、雅安
2.指标选择
投入指标为资本、劳动和能源。资本的选择是根据单豪杰(2008)的研究成果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计算各市以1994年为基期的资本存量,选择折旧率为10.96%,利用公式Kt=Kt-1(1-δ)+(It+It-1+It-2)/3计算t期的资本存量;劳动选择为全社会社会从业人员;能源为各市能源消耗总量。产出指标分为好产出和坏产出。其中好产出为各市去除价格因素的GRP;坏产出为工业废水、工业SO2、工业烟(粉)尘。数据来源为历年各省、各城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总体来看,长三角和成渝的年均GTFP均为正向增长,且长三角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4.2%)高于成渝(2.2%)。从其分解成分来看,长三角的年均技术进步率为4.8%,而年均效率变化为-0.6%,而成渝两者分别为3.2%和-1%,说明长三角和成渝GTFP增长的主要来源为技术进步,而且还说明成渝与长三角的GTFP差异主要也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效率变化对两者的GTFP变化均有负向影响。
从时间趋势上来看,长三角和成渝的GTFP和GTC均出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的产业转型已经取得初步成就,促进了其增长;两个城市群初期的效率水平都很低低,但自2004年以来两者效率变化(GEC)也有上升的趋势,不同的是,长三角的纯效率变化自2013年以来已经实现正向增长,但成渝的EC仍然处于负增长,说明成渝地区城市效率水平低,在未来发展中更需要改善效率。
此外,在2008-2009年期间,两者的GTFP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而金融危机对成渝城市群的影响较为显著。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忽略了资源、环境的约束,不能真实地评价各个城市经济增长的效率。本文通过计算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来比较分析两者的绿色发展现状,主要结论如下:
1.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GTFP近年来均呈现上升趋势,但长三角城市群GTFP增长高于成渝城市群,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GTC),表明成渝城市群在技术层面还落后于长三角,需要通过相关措施促进技术发展。
2.长三角和成渝的年均技术效率(GEC)变化均负向变化,但长三角的GEC近年来已经出现正向改善,而成渝GEC仍然呈现负增长。说明成渝的绿色效率也亟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