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莉 王鹏 秦敏霞 杨晓春
066000秦皇岛市第一医院1,河北秦皇岛
066000秦皇岛市海港医院2,河北秦皇岛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慢性鼻窦炎发病率逐渐增多,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随着病程的迁延可出现鼻息肉,需要采取手术治疗[1]。微创理念的兴起使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成为常用的手术方式,而内镜下手术需在全麻下完成操作,尽量减少术中镇静药物的用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苏醒。氟比洛芬酯为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一定的靶向效能,可在血管损伤及炎性反应部位聚集,术前应用可起到超前镇痛的作用[2]。本项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行鼻窦开放手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术中镇静药物用量及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行鼻窦开放手术患者300例,男152例,女148例;年龄18~70岁,平均(50.7±11.9)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鼻窦开放手术指征;排除精神障碍无法交流者、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将纳入的30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长托宁0.5 m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4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诱导成功后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常规设置麻醉机参数。术中使用靶控泵设置瑞芬太尼的浓度,丙泊酚使用BIS 闭环靶控,设置BIS值为50,自动调整丙泊酚的用量。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于手术开始前15 min 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50 mg,其余同对照组。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术中丙泊酚总用量及术后6 h、24 h 凝血功能,凝血功能采用出凝血时间表示。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水平比较:观察组术后6 h、24 h凝血功能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水平比较(±s)
组别 术后6 h 术后24 h TT(s) PT(s) APTT(s) FIB(g/L) TT(s) PT(s) APTT(s) FIB(g/L)观察组 15.3±0.4 12.7±0.9 33.9±1.2 3.3±0.2 16.4±0.7 13.9±0.8 36.4±1.2 2.8±0.5对照组 15.6±0.7 12.4±1.3 33.4±1.5 3.2±0.3 16.2±0.4 13.5±0.6 36.3±1.7 2.9±0.6 t 1.158 0.537 1.228 1.349 1.254 1.396 1.493 1.12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两组患者术中镇静药物用量比较:观察组术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氟比洛芬酯为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物,通过抑制非特异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缓解炎症、镇痛的作用,且可通过脂微球将药物携带至病变部位,从而避免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反应[3]。全麻患者使用氟比洛芬酯进行超前镇痛可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从而可减少术中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量。
鼻窦开放手术常用于慢性鼻窦炎患者,是耳鼻喉科的常规术式。传统手术视野相对较小,操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对病灶进行彻底清除,随着微创技术的兴起,鼻内镜下操作可在狭小的空间内对鼻腔、鼻窦等部位进行全面探查,同时直视下进行病灶切除,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有效减少病变的复发率,达到预期的临床目的[4]。术前氟比洛芬酯镇痛可与丙泊酚和芬太尼镇静镇痛药物相互协作,减少其用量,同时对凝血功能无不利影响,其机制为氟比洛芬酯可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结合降低手术所致的炎性反应,同时抑制环氧合酶的功能,使血小板激动剂血栓烷合成量降低,从而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5]。在本项研究中,观察组术后6 h、24 h凝血功能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而术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显著减少术中镇静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患者快速苏醒,同时对凝血功能无不利影响,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表2 两组患者术中镇静药物用量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镇静药物用量的比较(±s)
组别 n 丙泊酚[mg/(kg·h)]芬太尼[μg/(kg·h)]观察组 150 4.7±0.3 7.5±1.4对照组 150 6.4±0.2 11.3±1.7 t 3.285 5.149 P<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