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000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急性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常见症状,若患者表现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后仍不能缓解,且伴随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则需及时对症治疗,快速控制病情发展[1]。为实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尽早检出,且提高救治效率,可通过建立胸痛中心接收胸痛患者,快速诊断及治疗,优化救治流程,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2]。
选择建立胸痛中心后即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建立胸痛中心前即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均经心电图检查观察到2个及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且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5~72岁,平均(50.35±3.74)岁;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35~74岁,平均(50.42±3.6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患者进入急诊通道后由护理人员快速接诊,并及时通知医生;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吸氧支持和抽血化验;听从医生指导密切配合抢救处理。⑵观察组建立胸痛中心后,需进行急诊胸痛救治流程的优化和规范,具体如下:①优化救治流程:患者进入胸痛中心后需由至少两名资深护理人员展开抢救工作,其中1名护理人员依据意识、呼吸、循环等进行病情快速评估,并快速完成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标志物检查,另1名护理人员则快速通知医师,并进行静脉通路建立、吸氧支持等护理;心内科医生与急诊医生需第一时间对病情做出判断,并给予救治处理,尽量减少停留时间。②院前急救:院前急救需于10 min 内完成12 导联心电图,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吸氧支持,建立静脉通路等,监测其血压及心率,并快速抽血。利用手机将心电图传送至胸痛中心,做好疾病判断;院前急救人员与家属沟通,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家属同意PCI 手术,则需绕行至导管室,若家属不统一则到达急诊科,考虑溶栓治疗。③安全转运:转运伴随诸多风险,因此需建立安全转运交接流程,如需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转运途中风险,确保急救药品、器械等准备完善,转运过程至少由1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且需密切监测患者神色变化,若出现异常需及时抢救;转运达到后需进行完善交接包含生命体征、导管、仪器设备等,且需双方在交接记录上签名。
观察指标:①记录急诊停留时间、完成肌钙蛋白检测时间、救治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②观察院前传输心电图率、绕行急诊率等;③观察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等。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7.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比较: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完成肌钙蛋白检测时间、救治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等急救效率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院前抢救效率及抢救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院前传输心电图率、绕行急诊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若延误治疗时机则会提高病死率[3]。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可实现急诊流程的优化和规范,如建立全程绿色通道,组建胸痛中心救治网络,加强院前与院内网络无缝衔接,确保患者能够优先检查,并确保急诊与心内科、导管室、检验科等科室多学科协作配合,确保患者能够快速接受多方位诊断和治疗,利于提高急救效率和急救效果[4]。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建立急诊胸痛中心对缩短急救时间、加快检查和救治效率有明显作用,且可减少心力衰竭并发症发生,实现及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抢救成功率,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其可实现院前急救、绕行急救的顺利实施,提高急救效率。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比较(±s,min)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比较(±s,min)
组别 n 急诊停留时间 完成肌钙蛋白检测时间 救治时间 PCI时间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2 5.42±1.05 87.25±10.25 40.11±4.86 38.72±2.92 8.82±1.62对照组 42 8.85±1.92 105.62±12.52 55.06±9.53 42.95±2.49 12.11±2.53 t 10.15 7.35 9.09 7.14 7.09 P<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院前抢救效率及抢救成功率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