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恒旭 张 芸 陈忠军 范铁平 赵旭生 李 迪*
(1 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辽宁 大连 116033;2 大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三病房,辽宁 大连 116033)
脑卒中因其后遗症及造成不同程度残疾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经济人力负担,已成为我国严重影响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每年新发各种类型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且比例仍在增加[1]。既往发现及时有效的找到闭塞血管并开通,尽早恢复血流减少坏死的发生,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和关键[2]。但受到治疗手段局限,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大血管闭塞病灶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随着血管内介入再通术技术的出现及改良,因其更加精准、高效、风险低、创伤小等优势,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本病关键技术。随之在治疗后24 h就能对长期结局进行预测的可靠替代指标的探索聚焦。早期神经功能改变(LOI)应运而生,其主要用于描述从基线到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本课题通过回顾分析我院治疗的急性血管闭塞大病灶卒中患者病例资料,观察经血管内治疗的卒中患者LOI与预后结局的预测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际指导。
1.1 一般资料: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筛选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单侧前循环急性血管闭塞大病灶卒中并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共计71例。以是否行血管内介入再通术为分组标准,38例患者为介入组,33例为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结果均相匹配(P>0.05)。
1.2 入组及剔除标准:①证实存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梗死灶,远端主要为小动脉-动脉栓塞病灶,且不超过该血管供血区域20%,侧支循环不匹配超过50%;②NIHSS评分<8分,改良Rankin评分≤2分;③排除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者。
1.3 血管内介入再通术:对于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标准的患者,经主治医师设计血管内在通术介入治疗方案。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静脉注射肝素1000 IU/h全身肝素化,镜下在闭塞血管近端做路径图,微导丝辅助下将微导管通过闭塞段缓慢推送到血管远端,加压球囊至完全充盈并保持30 s,判断远端血管再通情况,评估是否行支架植入术。术后所有患者均经DSA评估后接受内科强化治疗,即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强化他汀及全程强化管理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治疗。
1.4 评估指标:所有患者完善入院基线资料;mRS评分变化情况用于评估不良反应结局;MMSE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多变量回归模型预测LOI和不良反应结局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 双向审核数据SPSS19.0 软件统计。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则使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LOI的相关预测因素,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统计结果显示,介入组在患者病死率、不良结局反应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基线评分方面两组无比较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LOI和不良反应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见表1。
表1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LOI和不良反应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目前,在对行血管内介入再通术的急性血管闭塞大病灶卒中患者预后LOI的研究中尚未出现循证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LOI是不良反应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也是静脉溶栓的早期预测指标,同时再灌注时间窗>6 h是LOI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行血管内介入再通术的急性血管闭塞大病灶卒中患者LOI的相关信息的评估,对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及预后结局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