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9-10-22 01:17吴秀林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老区融合农业

吴秀林 封 莎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革命老区主要位于四川东部偏远僻静的贫困山区,有着富庶的农业资源,但这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缓慢,对革命老区优势产业发展和农村三产融合推进都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阻力。因此必须着力培育老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整合区域内的经营业态和产业模式,有效推动三产融合,促进区域内农林牧副渔业产品的绿色开发,并充分释放出老区农业经济的要素红利,挖掘县域经济中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使老区群众的经济收入能稳定增长,形成产业融合的集聚效应,为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 四川革命老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

1.1 融合政策滞后,加剧了城乡产业的差异。四川革命老区与其他农村一样,地方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大多将精力瞄向了县域内的经济指标、筹资招商的任务目标,以致在产业规划与布局方面容易缺乏远期的宏观战略,大多思维片面且只顾眼前利益,呈现出了“乡村工业与农业、城市工业与农业”的城乡二元分治式的产业结构形态,使得产业在统筹规划和布局方面不合理,在空间布局上也未形成“坡度式”的差异,甚至出现了农村产业战略的雷同或同构,县域经济中的城乡资源没法形成一致的格调,也就容易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加剧城乡之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2 融合形式落后,影响了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农业经营主体本应是推进革命老区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主体,而当前革命老区远离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范围,其特色农业的供给侧改革进程缓慢,产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产业难以有效延伸和整合。首先,革命老区幅员辽阔,大部分区域还是属于丘陵或山区,农业生产分散,农业供给端的耕种方式落后,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三产融合度低,其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弱,难以形成机械化生产或规模化经营的内在动力;其次,当今老区大多还是属于国家典型的贫困区域,其农业生产依然处于自耕小农状态,甚至农业经营主体的这些传统独耕自耘模式难以对市场经济有所认识或评判,加上这些主体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对农业生产大多只能凭经验,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自然弱化。这种弱质的组织形式与城乡产业融合对接所需的稳定型的新型组织形态不相匹配,以致严重影响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和城乡产业的协同推进。

1.3 融合基础薄弱,制约了农业资源要素的流动。革命老区农村的产业融合主要涉及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延伸。当前我国老区在土地、社保、就业、财税、金融等方面依然长期实行着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市民化进程和产业融合推进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严重制约了农业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同时,老区城乡要素资源的不协调,流通市场的不统一,城乡产业要素的固化与钝化会形成严重的制度壁垒,这同样也会制约农业供给侧改革中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使得现代农业产业的延伸与融合缺乏良好的物质基础,不能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有效延伸。

1.4 融合硬件不足,错失了推广产业融合的先机。首先,革命老区农村的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电网设备差且用电成本高,农村网络信息不通畅,农产品流通条件不具备,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业供给端的生产服务业等配套产业也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使得农业的基础产业无法及时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整合,也就是说,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硬件之不足也使其失去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保障。其次,偏远的贫困山区互联网普及率低,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用户更少,失去了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推广产业融合的先机,所以没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也就丢失了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网络平台。

1.5 融合机制不畅,隐蔽了产业增值的空间。在革命老区农村三产融合的关系链条中,老区农民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地位通常是不对等或处于弱势地位,彰显出了老区农村经济融合管理机制不畅。譬如有的经营企业大范围地承包当地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或集约化经营,但在过度追求农业高产增值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时也会出现恶意违约等损害农户利益的情况。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这些合作经营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企业在处置经营利益时,常常失去应有的管控而违规独占盈余公积金或国家财政补助等,隐蔽了产业增值的空间,农民几乎没有决策权和话语权,导致农民的既得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普通农户无法分享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融合带来的价值增值效益。

1.6 融合人力匮乏,失去了产业融合的动力。首先,革命老区大多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山区,是我国相对较为典型而集中的人口输出区域,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而留下来的务农人员大多为老幼病残群体,农业劳动人口普遍出现老龄化、妇幼化和低学历化等现状,这些留守人员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对新思想、新技术和农业创新思维的认知相对肤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信息、资本、技术等资源没法有效融合与渗透,老区农村的三产融合将更是受限,丧失了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推动力。其次,我国老区农民大多只是接受过小学或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使当地农业人才非常匮乏,这会严重阻碍其接受或推广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或新生产要素。因此,老区农村三产融合及城乡产业一体化建设一旦缺失了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就会严重影响老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融合的有效推进。

2 四川革命老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的基本对策

要通过发掘老区农村的优势产业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信息、资金、技术等农业要素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有序流动或合理配置,以形成融合渗透、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产业形态。

2.1 激发农业新要素,增强城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革命老区的农村是当前精准扶贫的集中区域,需要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实现彻底脱贫,其中关键环节就是要盘活地域内的特色资源,激发农业新要素。首先,通过提升农产品质量创新农业供给端的新业态,革命老区土地肥沃,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老区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无农药化肥或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着力发展区域的特色农业,譬如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等。其次,通过激发农业要素来挖掘老区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动能,譬如依托地域范围内的产业园区平台,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分工,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园区集聚,保障农业资源在一二三产业间的有序流动和有效供给。再次,通过整合农业要素来提升资源合力,老区可以思考构建一个要素集中、产业集聚和经营集约的产业服务平台,以加快推动土地、科技、人才、市场等要素的优化与重组,鼓励老区农村摆脱传统的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和投入等要素,要慢慢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生态、企业家等新型融合的要素上来,以进一步增强城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2.2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对预期收益的认同。老区农村的利益联结机制决定了农民预期收益的认同,同时也是农村参与三产融合追求预期收益的基本动力。革命老区的三产融合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宏观政策引导,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解决农户的增收问题。第一,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政府职能部门要适时为农民提供专业化和全程化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联合或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适时更新产业扶持措施,选择资源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作为三产融合试点,给予参与主体宽松的信贷政策和技术咨询支持,发挥出试点区域的辐射与带头作用,以此调动投资者、农户对三产融合推进的认知与积极性。第三,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可以探索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创建农户与企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在获得土地租赁费的同时,也可以多渠道增收,共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第四,老区农村应大力加强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政府要从税收扶持、金融支持、人才引进、土地流转等方面予以倾斜,强化龙头企业在老区农村的三产融合中的引领作用,以提升融合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2.3 夯实基础设施,提升产业融合的配套服务。要确保老区农村三产融合的正常推进,就必须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一方面,老区的各级政府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地区的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交通、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的生产与流通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就业与创收机会。另一方面,要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尽可能地向农村领域延伸,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产生出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县域也可以组织城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技术骨干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深入到最困难最薄弱的农村中去进行精准帮扶,促进城乡互动和协调发展。

2.4 拓展营销渠道,探索产业融合新模式。革命老区农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种子、化肥、农药及农机生产与供应,中游的种植、养殖环节以及下游的仓储、物流、粗加工和贸易等环节。这些环节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优势和大数据的技术应用来助力,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得到合理应用,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譬如可思考与聚划算、天猫、京东、淘宝等知名电商合作,积极探索“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与经营模式,培育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或精细化的农产品加工新模式,力争以互联网技术与现代物流为驱动,健全配送和服务网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农商直供等新型电商流通;也可以根据农事季节积极举办农产品营销宣传活动,积极探索定制化服务等融合生产、生活、体验和生态等功能的新业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有效解决农产品的销路,让老区各单个农户或小型农业企业凭借网络这个营销平台建成专门的交易大市场,实现规模生产与集约经营,帮助农民真正脱贫。

2.5 注重人才培养,培育融合主体新方式。老区农村的三产融合在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同时,更需要培育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支撑。首先,老区农村应大力引进人才,提高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鼓励大学生、职业农民等深入农村工作,为贫困地区农业发展输入“新血液”,带去新思想和新理念,为老区农村的三产融合创造新动力。其次,老区农村也可加强与高校或企业合作,实行农业人才的定向培养,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让农村工作人员多挤时间补习文化基础、业务技能和沟通礼仪等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力,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再次,政府要以社区为切入点,设立具有管理、服务、维护权益等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法律援助等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支持农民经营主体的抱团发展,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经营主体,彰显出这个经营主体的经济带动功能。

2.6 延伸绿色产业链,创新产业融合新业态。老区的三产融合必须以绿色产业链的延伸为基础,拓展融合新模式。一是延伸产业链,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或产后延伸,夯实老区农业供给端的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平衡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二是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引导农户围绕农产品生产环节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工厂化育苗与科普教育、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农事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农产品的新功能。三是复合发展农产品,依托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打造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四是将科技、人文等要素有机融入农产品产业,开发盆栽、园艺等基地艺术景观等创意产业,推动特色农业与旅游、教育、科普、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要将产业经济与文化元素、生态旅游融合开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提炼出独具老区特色的民俗、历史等绿色文化元素,形成老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五是充分利用老区丰厚的资源优势设计出充满浓浓乡情和独具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打造集游乐、休闲和健身于一体的立体式绿色文化产业,以此带动农副产品、生态干鲜果等关联业态的发展,形成产业的延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四川革命老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进是顺应我国当今农村扶贫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大推手。需要通过对老区农业经济附加值的挖掘,找准农村产业融合推进的切入点,才能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循环经济,彻底解放老区的落后生产力,为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老区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延安,老区的希望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