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熙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江苏南京 211102)
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欧维斯(Dan Olweus)认为:校园欺凌是一个学生长期、重复处于来自另一位学生或学生群体的负面行为中。
我国《教育蓝皮书》(2017年版)中对校园欺凌的定义:由其强势一方引发的多频次、长期的在现实场所(校园角落、上学/放学路途、社区角落等)或网场所(社交app、社交网站等)对弱势一方进行语言侮辱、肢体伤害等直接攻击或者孤立和排斥等间接攻击的一种异常学生人际行为。
美国疾控预防中心与美国联邦教育部提出校园欺凌定义:“校园欺凌是由一个或一群青少年对另一名青少年实施的有害的攻击行为,受害者会感受到对方以强凌弱、多次受到欺凌或有多次受欺凌的可能性,欺凌会给受害者造成身体、心理、社交或教育上的伤害或痛苦”。
2006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校园欺凌定义:“当未成年学生受到来自与之交往的人从心理上或是物理上的攻击而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痛苦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发生的场所可以在校园内,也可能在校园外”。
从上可以看出,校园欺凌分为个人实施暴力、少数人实施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
校园欺凌形式主要有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
从2019年开始,我以中学生身份参加了一系列有关校园欺凌的调查活动。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真实,保证调查对象覆盖面广,采用问卷方式和网络调查方式相结合,问卷内容主要指向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这些非肢体欺凌。这些被调查者95%来自江苏小学、初高中,分别调查小学生51人,初中生62人,高中生578人以及大学生148人;年级高低各不一样;性别中男生占55.54%,女生占44.46%。
最终收回试卷839份,都是有效问卷。调查学生数占学校总学生数的1/10,比较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在这一调查过程中,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身份:性别、年级;(2)学生遭遇校园欺凌的频率;(3)学生自认为遭遇欺凌的原因;(4)学生对校园欺凌应对措施;(5)学生遭遇校园欺凌的感受;(6)学生遭遇欺凌时的求助对象。
本次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言语欺凌及社交欺凌,第二部分针对网络欺凌。每一部分设置问题6个。调查目的为调查校园欺凌现象频率,校园欺凌对当事人造成了的心理伤害,被欺凌者对于校园欺凌的处理方式。
2.2.1 学生遭遇校园欺凌的频率
关于对学生遭遇校园欺凌频率的问卷调查中,设计欺凌具体行为表现15个。每个被调查者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个选项。
在被调查的名学生中,言语欺凌行为中遭遇“其他同学背着我说我坏话“这一经历的比例占到了39.89%;关系欺凌行为中有51.97%的被调查者遭遇“向同学请教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帮助解答。46.84%的被调查者在小组讨论时,没有被安排发言的经历。网络欺凌行为中有43.83%的被调查者有“出现了无中生有的谣言,被造谣诽谤”的经历。这些数据表明校园欺凌现象在江苏的中小学生当中绝不是个案,接近一半的学生都经历过程度不同的校园欺凌。
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经历过严重校园欺凌的同学也不在少数。言语欺凌中经历过“其他同学当面嘲讽我”这一行为的被调查者占到29.2%,在网络欺凌中,经历过“在公开社交平台遭到无故辱骂”的被调查者占到了17%。
男生和女生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上问卷上体现出的差异微乎其微。这说明,在校园欺凌问题上,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
2.2.2 校园欺凌自身原因认识
这部分给予对被调查者相貌、成绩、性格、籍贯、恋爱关系、家庭背景这些可能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进行调查。其中,有过校园欺凌经历的被调查者当中,认为性格为主要原因的占到约50%,成绩和相貌占到百分比大致相同(均在20%左右)。
性格合群的同学比较容易融入集体,对集体对归属感比较强烈。而性格不合群的学生很可能伴随自卑,社交恐惧/障碍的心理,在同伴中更易被当作弱势对象,甚至是“好欺负”对象。这就很可能导致那些性格不合群的学生在一个群体中处于被孤立和被排挤状态。
2.2.3 校园欺凌应对方式分析
对于各种肢体言语、关系、网络欺凌行为设置了谅解、逃避、责备、报复、无所谓的选型供被调查者选择。
其中,大学生选择谅解的被调查者比例显著少于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尤其是在较为严重的网络欺凌行为如“在公开社交平台遭到辱骂”、“被造谣诽谤”选择谅解的比例更是不到20%。相比之下,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选择谅解的比例都高于30%,甚至一些情节较轻的欺凌行为选择谅解的百分比更达到了50%。这也体现了在大学时期人们对于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侧面体现出,青少年大多都缺乏正确的自我保护防范意识,也没有意识到校园欺凌对学生带来的伤害。
2.2.4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本次问卷调查中设置了11个反应不同程度心理伤害表现的行为给被调查者选择。其中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带来的最多后果是“我会感到孤独”,占60.9%。其中“我感到非常焦虑”和“我感到自卑”各占到30%左右。而自卑心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皆是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很显然,校园欺凌是促成这些心理障碍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构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校园欺凌的防治体系,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校园欺凌一体化防治机制。
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治理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文件,界定校园欺凌行为、伤害鉴定标准,从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学校对校园欺凌的重视程度,并为学校防治校园欺凌提供科学指导。
3.2.1 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讲,一是学校必须从教育理念、校规校纪以及校园安全设施三个方面对校园欺凌进行综合治理。根据教育理念、校规校纪,学校要制定详细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校园欺凌相关专题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校内应急预案等措施,治理校园欺凌。二是建立校内三级预防体系的畅通渠道,建立校内三级预防体系的畅通渠道定期排查潜在诱因,为学生提供随时可触、随时可获、随时可信的帮助,防患于未然。
3.2.2 教师层面
在教师层面,我们可以借鉴英国校园防治欺凌的经验。英国《2006年教育督学法案》给予教师校外规范学生行为的权利;《2011年教育法》给予教师检查学生电子设备的权利;2016年的《学校行为和纪律:给校长和教职员工的建议》给予教师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若学生有不当行为,教师可以随时管教学生,同时也有权让18岁以下的学生留校观察。
3.2.3 学生层面
防治校园欺凌最关键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面对校园欺凌坚决说“不”,零容忍、不退缩。如有严重欺凌事件应及时告知学校、老师和家长,必要时选择报警。学生要避免采取极端行为报复欺凌者、报复社会。
同时,要提高自我辨别能力,对面临的事物要分析其益处和弊端,做出正确的抉择。要学会择友,明确择友的标准和条件。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良好适当的家庭教育可以防止学生变成欺凌的施加者:通过有适当的管教和奖励,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自我控制,学会善良、同理心,学会如何与其他同学习沟通,如何包容和接受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讨论欺凌的话题,让学生知道欺凌不对。家长更要教会学生保护自己,多跟孩子沟通,鼓励其告诉自己学校发生的事情,家长需要掌握反欺凌的正确方法,并告知学校和对方家长。
社会要积极参与到校园反欺凌中来。社区环境、社会文化都影响着欺凌行为和对待欺凌的态度。媒体宣传也是重要环节。针对越来越多的网络欺凌事件,脸书公司与耶鲁大学情商中心的专家携手,为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建立了一个预防欺凌中心,提供信息说明如何阻止和举报网络欺凌行为,如果见到一个令人不安的帖子,如何进行沟通,如何要求撤销这个帖子,以及如何管理隐私设置。